袁盎,楚国人,西汉时期一位卓著的大臣,以其果断、直言敢谏而知名。他与晁错的政治对立更是广为人知,尤其是他曾建议汉景帝处决晁错,以平息吴楚叛乱的风波。历史上,许多人将袁盎视作一个心胸狭隘、重报复的人,但若深入了解他的生平,就会发现袁盎并非仅仅因为私人恩怨与晁错结怨。实际上,两人之间的争斗更多源自于政治理念的根本分歧,而非个人感情。
在高皇后统治时期,袁盎曾在吕禄手下任职舍人。随着汉文帝即位,袁盎的兄长推荐他入仕,成为汉文帝身边的中郎。袁盎能够步入仕途,与他兄长的帮助有着莫大的关系,古人云“朝中有人好做官”,在那个时代,没有些许关系与资源,怎能步入高层呢?
当周勃成为丞相时,他凭借战功而自负,言行上对汉文帝毫不谦逊,甚至在朝堂上显得肆意张扬,完全不将汉文帝放在眼里。汉文帝刘恒却对他极为礼遇,每次朝会散后,总是亲自送他离开,显示出极高的敬意。
袁盎不满这种局面,向汉文帝提出了意见:“陛下,周勃究竟是怎样的人?”汉文帝回答:“他是社稷之臣。”袁盎反驳道:“陛下的评价并不准确,周勃只是一个功臣,不是社稷之臣。社稷之臣,主在则臣在,主亡则臣亡,命运与国家君主息息相关。吕后当政时,周勃虽掌握兵权,但他未能制止吕后擅权。直至吕后去世,周勃才与陈平等联手平乱,这一切不过是因势利导,无法称之为‘社稷之臣’。”袁盎强调,周勃应当保持谦逊,但他却有些骄傲,若这种情形持续下去,最终失去了君臣之礼,损害了朝廷的秩序。
周勃逐渐意识到汉文帝态度的转变,感到内心的不安。他找到袁盎询问:“袁盎,你与我兄弟甚好,为什么在皇帝面前诽谤我?”袁盎没有回应,只是冷静地保持沉默。
不久后,周勃因失宠被罢免为丞相,他的封地百姓上书控告其谋反,但没有人敢替他说话。只有袁盎站出来为他辩解,向汉文帝申明周勃无罪。最终,周勃被释放,而这一过程无疑离不开袁盎的支持。此后,周勃与袁盎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由于袁盎敢于直言进谏,朝堂上很难久留,他被调任为陇西都尉。在此期间,袁盎为人仁爱,士卒对他忠诚,誓死效命。后来,袁盎又被任命为齐国与吴国的国相。此时的国相掌握着诸侯国的政务与兵权,而这些国相并非由地方大臣任命,而是由中央直接派遣。袁盎能够担任这两个重要职务,足见他在汉帝心中的地位。
然而,袁盎的职务调动并不轻松,尤其是在吴国时,政治局势复杂多变。吴王刘濞个性张扬,与中央关系紧张。有人劝告袁盎:“吴王狂妄且积怨深重,若你直言不讳,恐怕会遭到刺杀。南方湿气重,切记每日多饮热水,并劝告吴王不要反叛。”袁盎采纳了此建议,最终与吴王相安无事,深得吴王刘濞的器重。
在此期间,袁盎与晁错的关系愈加紧张。两人始终无法容忍对方,因为彼此的政治理念截然不同。晁错主张法治,而袁盎则偏向儒家思想。每当晁错在朝堂上,袁盎便离开,反之亦然。两人从未有过直接的交流。直到汉景帝继位后,晁错被任命为御史大夫,并利用职权查找袁盎的罪行,最终揭发出他接受吴王的财物,企图包庇其罪行。经过审讯,袁盎被贬为庶人。
然而,当吴楚七国发动叛乱时,晁错提出要治袁盎之罪,但丞史认为,当前局势不宜再追究,反而应集中精力应对叛乱。袁盎意识到形势紧张,连夜找到了窦婴,提出建议:若除去晁错,吴楚叛乱必定可以平息。窦婴向汉景帝进言,最终汉景帝决定处置晁错。
为了稳定朝政,汉景帝任命袁盎为太常,窦婴为大将军,两人共同主导了平定叛乱的计划。长安城内的百官纷纷依附于二人,袁盎更是与栾布结为密友,推动了关中豪强的力量,最终帮助汉景帝平定了吴楚叛乱,晁错因此被处决。
然而,随着时局的变化,袁盎在处理政务时有时显得过于直言不讳,得罪了不少人。梁王刘武因自己未能继位心生怨愤,在他人的怂恿下,派人刺杀袁盎。第一个刺客找到了袁盎,告诉他:“我受梁王的命令来刺杀你,但你为人正直,我不忍心下手。”尽管如此,袁盎依旧难逃厄运,最终在安陵被刺客所杀。
袁盎之死引起了汉景帝的愤怒,经过彻查,梁王刘武的罪行被揭露。若不是窦婴与韩安国的智谋,梁王可能早已被处决。袁盎的死,成为了汉景帝稳定政权的转折点,也让梁王彻底失去了争权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