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盱眙河西的鲍集镇,有三个村的名字很是特别,分别是“召四”、“召五”和“召六”。这些村名已经沿用几百年了,但它们究竟代表了什么含义?什么时候开始使用这些名字?其中又藏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实际上,很多人对这些问题并不了解,关于这些村名的解释也存在多种不同的说法。今天,我就来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聊聊这几个村名字的由来。
我一直对地方历史感兴趣,喜欢把事情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所以,对于这几个村的名字,我自然也从历史入手,试图找出一些蛛丝马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是否能理出一些头绪。
一般而言,村名通常与当地的大户、重要建筑、传说故事等因素有关。例如,管镇和鲍集就因为“管鲍分金”的典故而得名,穆店则因周穆王在此建殿而得名,铁佛则与“铁佛寺”有关,旧铺则因“平原铺”而得名。盱城的汪家巷、谈家巷、胡家巷也都是因为大户的居住地而得名。那么,“召四”这一名称与“召”姓的大户有关吗?
答案是否定的。“召”字在这里并不是指某个姓氏,而是有“召唤”的意思,类似于“招”的意思。像号召、召集、召见等词语中都有类似的含义。作为地名,“召”字曾是周朝的一个国名,位于今陕西凤翔一带。而作为姓氏,“召”并不读作“zhāo”(招),而是读作“shào”(哨)。根据《通挚氏族略》和《万姓统谱》等史料,周文王的庶子曾受封于“召国”,被称为“召公”,成语“甘棠遗爱”和《诗经·召南·甘棠》中的故事讲述的正是召公体恤民情的事。后来,召公的后代便世代以“召”姓为名。然而,到了汉代后,许多“召”姓家族将姓氏改为“邵”,这也就有了“召邵一源”的说法。如今,姓“召”的人已经非常稀少,全国仅有几百人,在《百家姓》中也没有“召”姓的记载,只有在“姚邵湛汪”中记有“邵”姓。在云南的傣族中,也有姓“召”的家族,代表的是一种贵族身份。
因此,如果按照姓氏来解释这些村名,应该称作“邵四”、“邵五”和“邵六”才对,而不是“召四”。那么,为什么这几个村会有“召”字的名字呢?经考证,实际上,这与南宋时期盱眙曾称为“招信军”并实行军屯制度有关。
盱眙历史悠久,自秦朝起便设县。它曾先后为郡、州、府等行政区划,甚至在楚汉战争时期,是楚义帝楚国的都城。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吴国的吴睿帝杨溥认为盱眙是兵家必争之地,于是加强了对盱眙的军事统治。931年,吴国将盱眙县升格为“招信军”,这是一个既具政府职能又以军队为核心的管理体制。但六年后,吴国灭亡,南唐占领盱眙,将“招信军”撤销,恢复为“盱眙县”。尽管这一历史事件渐渐被遗忘,但它为后来的军事历史埋下了伏笔。
到了北宋末期,靖康之耻后,宋朝迁都南方,盱眙成为宋金对峙的边关重镇,战事频繁。为了加强对盱眙的管理,宋高宗赵构于1129年将盱眙升为“盱眙军”,第二年又恢复为县。然而,在绍兴年间(1142年),盱眙再次升格为“招信军”,并且设立了“招信军衙门”和“淮南东路巡按府”。在随后的几十年里,盱眙成了南宋的军事重地,甚至在1232年金国总帅投降宋朝后,盱眙依然维持着“招信军”的名号。
为了加强防御,宋廷派遣了许多著名将领驻守盱眙,如张浚和韩世忠,他们修筑了防御工事,设立了多个军事营地。这些“招信军”的士兵不仅是战士,还是农民、工匠,他们在驻扎地修建房屋、开垦农田,逐渐形成了以“招信一部”、“招信二部”等为名的村落。这些“部队”常驻当地,也为地方提供了大量的粮草和物资,最终这些军屯变成了与民生紧密联系的村庄。
在驻扎期间,招信军不仅积极参与了对抗金军的战斗,还参与了多个战役,表现出强大的战斗力。史料记载,南宋高太尉彭元帅曾在连云港一带抗击敌军,招信军作为地方部队也参加了这场战斗。在当地的山石上,至今还可以看到许多与“招信军”相关的岩画和石刻,足以证明这些军屯的历史。
这些“招信军”驻扎的村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为普通的农民村落,不再以军事为主。最终,这些村落的名字也发生了变化,逐渐被称为“招四”、“招五”和“招六”。由此,村名的历史印记渐渐转化为如今的“召四”、“召五”和“召六”。
那么,您是否认同这个解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