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睿宗李旦一共有六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李成器、次子李成义、三子李隆基、四子李隆范、五子李隆业和六子李隆悌。李旦叔因为一个特殊的纪录而广为人知,除却早逝的李隆悌,他的每个儿子都曾被追封为“皇帝”或“太子”,这一成就看似是李旦叔的荣耀,但实际上这一切的背后,却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决定,创造了这一奇迹。
开元十二年(724年),申王李成义突然去世,唐玄宗下令追赠二哥李成义为“惠庄太子”;开元十四年(726年),岐王李隆范去世后,唐玄宗也追封三弟为“惠文太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薛王李隆业死于非命,唐玄宗再次下令追封四弟为“惠宣太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宁王李成器也在病痛中去世,唐玄宗追赠大哥为“让皇帝”。这些追赠表面上为李旦叔的儿子们留名青史,实际上是李隆基在其中的深思熟虑和权力运作的产物。
旦叔对此心生遗憾。若当年能更加努力,少些懒惰,或许还能把儿子们凑成108个,到阎王面前一亮相,想象该是何等风光。然而,这样的追封和成就,虽是李旦叔的功劳,更多是唐玄宗的安排。唐玄宗究竟为何会做出如此非同寻常的决定呢?难道李旦叔的儿子们真有出众之处?我们不妨逐一探讨。
“让皇帝”李成器
李成器比李隆基年长六岁。李旦首次登基时,年仅五岁的李成器便被立为太子。六年后,武则天登基称帝,李旦被迫退位,成为皇储,李成器也随之从太子降为“皇孙”。直至神龙元年,李唐复国,重新恢复帝位,但这次继位的不是李旦,而是其哥哥李显,即唐中宗。
李显即位后,下令封李成器为“蔡王”。蔡王是皇子中的尊贵封号,常授予皇帝的儿子。显大爷这样做,显然是在照顾他的大侄子,毕竟李成器曾是太子。然而,李成器非常清楚自己的身份,坚决不愿接受这个封号,最终李显同意他保留了“寿春郡王”称号。
时隔五年,李显驾崩,李旦再次登基,这次他继位的确是借着李隆基的手腕。李成器再度成为“皇子”,但他并没有成为皇太子,最终李隆基坐上了帝位。李成器心中明了,毕竟在李隆基的支持下,才有了父亲的复位,他心甘情愿地退出了争夺。唐玄宗为感谢李成器的让位,始终对他尽心照顾。李成器为人低调,不参与朝政,也不结交权臣,过上了平静的享乐生活,直至开元二十九年逝世,享年63岁。
“惠庄太子”李成义
李成义在唐朝王子中并不显眼,但其母亲河东柳氏,是宰相柳奭的孙女,而柳奭又有王皇后这样的高贵亲戚。虽然李成义的母亲由于王皇后的惨死被陷害,家族被贬为奴,但这位年轻的王子却意外走上了复兴之路。
在李旦首次登基时,李成义年仅一岁,什么都做不了。直到李旦二度登基,李成义已经27岁。他在此时站出来,坚定支持李隆基,表达了对三弟的支持。李成器虽年长,却早已心知肚明他争不过李隆基,于是李成义不做多言,主动表态。这一举动令他名声一时鹊起,但遗憾的是,李成义的寿命并不长,41岁便早逝。
“惠文太子”李隆范
李隆范,兄弟中最有才华与个性的人,尤其擅长琵琶演奏,往往引得文人墨客聚集一堂。他不仅在音乐上有深厚造诣,还爱好书画,手中曾收藏了不少珍贵的名画。李隆范与好友如王维、杜甫等人共度美好时光,交流诗词书画,气氛浓郁。然偶尔与他过于亲密的朋友也让他深陷困境。
其中有一位名叫裴虚己的朋友,长期从事谶纬学术。谶纬学说是一种危险的学问,一不小心便能给人带来莫名的麻烦。裴虚己的“神秘言论”让李隆范卷入了宫廷斗争,幸好李隆范敢于直面,态度坦然,不为所动,最终唐玄宗也未对此追究他的责任。李隆范性格豁达,但他依然不长命,才40岁便离世。
“惠宣太子”李隆业
李隆业与李隆范截然不同,性格谨慎守规、低调谦和。他的母亲王德妃出身高贵,是薛国公王玫畅之女,虽早逝,李隆业一直感恩于姨妈王贤妃的养育。李隆业无心争权,只关心家人,尤其是对姨妈的回报,深得人心。
然而命运却让他卷入一场风波。李隆业的舅子韦宾在宫中随口议论唐玄宗的健康,产生了不当的揣测,引起了轩然大波。尽管如此,唐玄宗深知李隆业并无恶意,最终决定宽恕。李隆业为人谨慎,反映出他和李隆范不同的处世方式。
总结
李旦的六子虽然个性各异,却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李隆基的复位和即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李成器的让位到李成义、李隆范、李隆业的支持,每一个人都在关键时刻做出了贡献。唐玄宗的追封是对他们帮助的回报,也是李旦和他的兄弟们经历过许多波折后共同走过的难忘岁月。
这其中有着深厚的兄弟情谊。唐玄宗一方面想要建立一个团结和谐的家庭形象,避免历史上的“兄弟相残”恶例,另一方面也希望用这种方式表达对曾经的困难岁月的怀念。最终,唐玄宗确立了自己的权力,并改变了大唐兄弟相残的负面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