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审理“王元琰贪腐案”的三司官员向唐玄宗汇报,称尚书右丞严挺之曾为王元琰提供帮助,企图为其开脱罪责。唐玄宗听闻此事勃然大怒,立即发出严厉指令:“堂堂中书省官员,后备宰相,居然为罪犯走后门,拿我当做睁眼瞎吗?必须严惩,不能姑息!”话音未落,宰相张九龄便急忙插言:“根据我的了解,王元琰的妻子正是严挺之的前妻,二人已经离婚多年,关系早已断绝,严挺之不可能为她做这种事。”唐玄宗听后脸色不悦:“虽然他们离婚了,但一直保持着某种联系,藕断丝连。”张九龄则激动地反驳道:“从逻辑上讲,这不成立,背后一定有人陷害!”唐玄宗怒火中烧:“你这张九龄居然替严挺之辩解,简直是结党营私,敢公权私用,罢了,你去吧!”随即,唐玄宗迅速发布圣旨,罢免张九龄宰相职务,调任尚书右丞,并将李林甫任命为新的中书令,牛仙客接任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从此,张九龄被踢出权力中心,进入“李林甫时代”,而“开元盛世”背后的最后一位伟大宰相也被一夕之间推翻。
严挺之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为何张九龄会毫不犹豫地为他辩护?背后的“王元琰贪腐案”究竟隐藏了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严挺之,科举出身,年少时才情出众,英俊非凡,为人直率、清高,骨子里有一股坚韧的气节,是典型的干吏之才。性格上的刚烈让他成为了许多人眼中的“刺头”。他曾公开批评唐睿宗“以夜继昼,游戏不止”,上书谏言指出“耗费了大量百姓劳力,培养了繁华的宴乐之资”,显然,他并不畏惧得罪权贵。此外,他曾因与侍御史们的冲突而被贬为万州员外参军,而后几经波折,他最终还是得到了重新的任命。在他的身后,有着三位宰相的支持——姚崇、杜暹和张九龄,正是他们的提携,才使得严挺之得以一步步晋升。
但严挺之最大的贵人无疑是唐玄宗。一次,严挺之被贬至太原少尹,期间收到皇帝身边王毛仲的密信,要求他调拨武器。严挺之敏锐地察觉到异常,他知道,武器调拨需要皇帝的旨意,这封信显然别有用心,于是他果断拒绝了,并将事情报告给了唐玄宗。不久后,王毛仲因谋反被揭发,唐玄宗为此大加赏识,严挺之也因此重回京城,升任刑部侍郎。张九龄对他也非常器重,将其提拔为尚书右丞,主管吏部的铨选工作。
自开元年间以来,唐玄宗对宰相制度进行了重要改革,采取“二相制”,以中书令为首相,副相负责辅助,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首相的能力,也避免了宰相之间的争斗。然而,随着时光推移,原本和谐的“二人转”变得日益复杂,宰相之间的权力斗争愈发激烈。张九龄担任宰相时,副相有两位:裴耀卿和李林甫。裴耀卿负责经济工作,是张九龄的亲信,而李林甫则表面上恭敬,实际上心怀叵测,一心想取而代之。张九龄作为一位文人,显然并不喜欢李林甫这种粗俗的官僚,他也曾试图提拔严挺之进入权力核心,但李林甫显然不会善罢甘休。
李林甫对严挺之极度忌惮,因为他知道,如果严挺之被提拔,那自己就很有可能被排挤出局。李林甫的深沉与算计,令张九龄未能预料到。在这种紧张的氛围下,张九龄为了保住严挺之,竟然与唐玄宗发生了正面冲突。尽管如此,张九龄并未能获得唐玄宗的支持,最终被罢免,严挺之也被降职为洺州刺史。
然而,李林甫并未因此放松警惕。第二年,牛仙客如愿拜相,而一名监察御史周子谅公开批评牛仙客“滥登相位”。李林甫立即抓住了这个机会,在他的指使下,唐玄宗下令将周子谅打得气绝,随后将张九龄彻底扫出京城。
尽管严挺之被外放至洺州,但李林甫并没有放松对他的防范。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曾询问李林甫严挺之的近况,表示希望他能复职。李林甫深知其中的危机,迅速展开了自己的计谋。他先是接近严挺之的弟弟,严损之,展开一番“糖衣炮弹”的攻势,使得严损之放松警惕。然后,李林甫巧妙地设计了一个陷阱,让严损之上书请求皇帝召回严挺之,称他因病需要治病。李林甫将报告呈给唐玄宗,故意隐瞒了严挺之的复职意图,反而说他年事已高,且患有严重的风症,建议给予他一个闲职。唐玄宗听后,叹息不已,但并未再追究。最终,严挺之被任命为“员外詹事”,一个名义上的官职,实则毫无实权,直至他在洛阳病逝。
这段历史中的权力斗争复杂且错综,李林甫无疑是这场政治博弈中的最大赢家。他的手腕、谋略和耐心让张九龄和严挺之等人都黯然失色,最终李林甫成为唐玄宗最为亲近的权臣,掌控了大唐的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