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清末民初时期,为何说蒙古族只有在变化发展中才能生存和发展?
迪丽瓦拉
2025-09-19 10:04:44
0

好的,我来帮你把这篇文章改写一遍,保持每段的原意,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让内容更丰富,但总体字数变化不大。

---

历史开讲

清末民初时期,蒙古族为何只有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才能生存和壮大?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了解,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正面临着外来列强的入侵与内部封建统治的双重压力,社会矛盾日益激烈,国家危机四伏,几近崩溃边缘。那时,“中国的主权已名存实亡,外国势力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且频频阻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若把当时的清朝比作沉睡的“睡狮”,那么蒙古族地区无疑是其中最为沉睡的角落。

为了挽救日益衰落的国家,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有识之士提出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社会进化论。这一理论在哲学上把“变”视为旧事物的终结和新事物的开端,是推动事物发展与转变的根本原因,它与“不变”形成鲜明对立,因而导致截然不同的后果。

受到当时变法维新浪潮的影响,具有民族复兴朴素意识的贡桑诺尔布开始深入剖析民族面临的危机,探寻社会腐败的根源,逐渐认识到“变革”的重要性。尽管他没有动摇清朝的封建体制,却坚定地意识到,为了避免被世界潮流淘汰,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步伐,寻找“变”的突破口。

他勇敢地突破蒙古传统神学唯心主义的束缚,以朴素唯物主义的视角审视社会发展,提出了“变则通,不变则亡”的变革思想,试图转变根深蒂固的神学观念,推动实业和农牧业的蓬勃发展,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相辅相成,成为当时喀喇沁地区繁荣兴盛的强大动力。这一思路不仅带动了地区经济的整体进步,还极大地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在蒙古地区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贡桑诺尔布高度重视文化教育,坚信以文化振兴民族、以教育实现民族自救的理念贯穿于他的变革实践之中。20世纪初,受西方进步文化及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一批开明志士投身文化教育事业,满怀振兴文化的理想与自强精神。贡桑诺尔布顺应时代潮流,发挥才干,为喀喇沁旗的民众带来文化启蒙,并对佛教的理论进行了批判性反思,同时在实际中积极推动其改造。

在理论上,他以封建时期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和无神论等哲学思想作为思想武器,试图转变蒙古族传统的神学观念;在实践中,他改革了“学在寺院”的教育体制,创设新型学校,推广西方先进文化,打破了佛教对民众思想的桎梏,促进了蒙古族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贡桑诺尔布坚信,国家的发展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文明程度取决于人们是否接受过高等教育。他总结道:“自古以来,无论哪个民族,都遵循历史潮流,逐步从落后走向文明。”他以西欧列强的发展为例指出,这些国家无一例外地经历了野蛮时代,但由于国王们注重教育,使人民逐步强盛。

他特别提到日本这一东洋岛国,其明治天皇亲自考察世界,推行变法维新,迅速兴起工业,数十年内实现国家富强和民众富裕。相比之下,蒙古族在成吉思汗、忽必烈、妥欢帖睦尔时代曾经辉煌,但随后渐趋衰落,陷入贫弱,这难道不是因为缺乏文化和教育吗?

因此,他命令创立学校,协助管理台吉、官员、参领和全体旗民,贯彻王的意志,齐心协力推进教育事业。贡桑诺尔布用唯物辩证法视角审视国家发展,强调每个国家都会经历“由落后到文明”的历史阶段,而教育是这一进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他的发展思想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富有现实指导意义。鉴于各国因重视教育和工业而实现从落后到文明的飞跃,贡桑诺尔布坚信蒙古民族的贫困与落后终将被打破,这一信念贯穿于他“由落后走向文明”的论述中。基于此理念,他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创办新式学校,推广西方先进文化,启迪民智,与当时盛行的神学唯心主义形成鲜明对比。

变革具有内在的发展属性,它最终会为自己开辟新的发展道路。唯物辩证法指出,所有事物的发展都是逐步演进的过程,现实存在都是暂时且相对稳定的。世界是无数事物相互生成与消亡、交织融合的过程,是不断演进的整体。贡桑诺尔布在推动“由落后到文明”的转型时,首先正视落后的根源,坦诚面对自身劣势,然后以开放的态度学习日本维新经验,逐步推动变革。“扶桑本海隅,事事争前驱。”

他认为,面对国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严峻局势,每个国民都肩负救国责任与使命;在向日本明治维新学习时,应当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奋发图强的精神。因此,他把救国安邦作为毕生使命,用诗词表达对启迪民智的深刻思考。

贡桑诺尔布钦佩日本的成功,在《博览会志游日本课》中写道:“民智最为难,眼界尤为宽,借此起胜心,焕然成大观。”晚清时,佛教对喀喇沁旗人民生活影响深远,该旗拥有二十多座寺庙,这些寺庙不仅占用了大量草原和土地,还是当时右翼旗的文化教育中心。

当地百姓深信喇嘛的转世和因果报应,认为人生苦难皆为前世业报,所有善举均为转世积福,盲目崇拜喇嘛转世。然而,真正掌握佛教教义和修养的高僧寥寥无几,普通民众虽皈依佛教,却难以获得真正的知识提升。

事实上,旗民对佛教空洞教义的信仰与清朝残酷统治密切相关。清朝通过盟旗制度实行分而治之,阻断蒙古地区与外界的联系,使平民无法通过科举改变社会地位。佛教空洞教义却宣称人们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提升社会地位,这成为一种精神寄托。

马克思曾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指出:“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灵鸦片。”面对现实困境,许多平民试图通过佛教教义寻求精神慰藉和内心充实。

长此以往,许多平民剃发为僧,导致佛教事业在蒙古各旗县蓬勃发展,形成了“学在寺院”的局面,教育事业因此陷入困境。

对此,贡桑诺尔布发布训令:“阿拉特诸民,尔等可思虑,蒙古人口减少,喇嘛人数亦将减少,宗教自然衰落。今后不准送二三岁孩童出家为僧。”他将人口减少与佛教盛行联系起来,认为减少喇嘛人数能促进蒙古族人口增长,佛教将逐渐衰落。

此外,他在《菩萨蛮·巴林道中》中写道:“平原万顷人踪少,迷离承意生青草。事事听天然,穹庐裹古毡,荒凉连大漠,三五成村落,极目马鞭梢,行行路转遥。”表达了对民众消极人生观的批判,表现出对现实状况的愤怒与无奈。

贡桑诺尔布认识到佛教教义的危害性。在佛教传入蒙古前,蒙古人信奉萨满教,将“天”神化,认为“天”为万物创造者,形成“腾格里吉雅”的天命观念。在蒙古人心中,“天”无比强大且不可抗拒,人的命运由天注定,顺从命运即是正确选择。

随着清朝统治加深,佛教传播扩散,进一步加剧了蒙古族“事事听天然”、安于现状的思想,导致早期蒙古地区形成“三五成村落”的荒凉景象。先进思想家通常具备超常的感知能力,能敏锐捕捉到振兴民族文化的紧迫性。

马克思曾指出形而上学的缺陷:“在看出差别的地方忽视统一,在看到统一的地方忽略差别。”当时蒙古民族的“不变”思想仅停留在形而上学层面,认为现实无法改变,只能“事事听天然”。

然而,贡桑诺尔布突破了这种绝对化、片面化、极端化的形而上学观点。他的发展观源于当时蒙古社会的客观现实和时代条件,运用独特的近代辩证思想观察事物发展,分析事物矛盾,深刻批判“不变”思想,从“变与不变”的矛盾中把握统一性,并在实践中不断解决矛盾。

自清朝以来,蒙古族人口持续减少,生产遭严重破坏,民间思想被压制,民族文化教育遭受严重摧残,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成为急迫的社会问题。贡桑诺尔布引导旗民走向“文明”道路,努力通过文化教育实现民族复兴。在此基础上,他坚信任何国家和民族,只要“顺势而变”,便能完成“落后(野蛮)向文明”的转变。

总之,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历史潮流都推动着各民族走向文明,这是不可违背的普遍规律。顺应变革则兴盛,固守不变则灭亡。蒙古族唯有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才能实现生存与繁荣。

---

这样改写后,语义保持不变,同时加了更多细节和背景说明,更加丰满了内容。你觉得如何?要不要我帮你调整成更口语化或者正式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解放军报再发钧声:所谓“存亡危... ——揭批高市早苗涉台露骨挑衅言论 这是所有中国人刻骨铭心的伤痛—— 1931年,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
海昏侯《诗经》简为什么重要 (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南昌海昏侯遗址公园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海昏侯《诗经》简目录...
原创 朱...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传奇的皇帝之一,凭借自己从贫苦的小子一步步崛起,建立了强大的政权。试想一下,人生...
原创 汉... 前言 在汉末的乱世,刘表凭借其独特的个人魅力和卓越的战略眼光,迅速崭露头角,被誉为最强空降兵。他凭借...
原创 曹... 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历史人物,凭借自己的智勇,成为那个时代最具战略眼光和领导才能的英雄之一。他经过一...
原创 老... 一组三十年代老北京百姓的吃相照片,拍摄者是德国摄影师赫达-莫里逊。照片抓拍了当时北京的百姓生活景象和...
原创 皇... 古往今来,许多人都梦想成为皇帝,但真正能够成功并且留名青史的人却非常少。毕竟,想要获得天下并成为皇帝...
原创 1... 1936年,蒋介石依然坚持进行内战,并无视民众的强烈反对,依旧决定抵抗共产党并抗击日本。正是在这样的...
原创 清...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正月,北京城的严寒尚未褪去,一场席卷朝堂的政治风暴已悄然酝酿。时年五十一岁...
原创 北... 杨家将的故事从小便深入人心,尤其是在北宋时期,这个家族因众多身经百战的英雄人物而闻名。杨家将的成员大...
原创 亮... 如果从《亮剑》电视剧中挑选出八路军、晋绥军和日军的战神,那么李云龙、楚云飞和山本一木无疑是最具代表性...
原创 七... 七七事变85周年纪念 今天是七七事变爆发85周年的日子。这一历史事件对每个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过...
原创 楼... 在唐朝时期,有一个叫做楼兰的城市,它位于西域的边疆,是一座孤立的城市。这座城市四周被高大的沙丘和漫天...
原创 大... 在一片废墟中,大清帝国正在走向灭亡。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刻,一位幸运生还的太医,肩负着重重秘密,站在历...
原创 白... 白崇禧和黄绍竑,谁才是桂系的二号人物?谁又是最早加入李宗仁阵营的呢?有些人认为,黄绍竑是带着自己的人...
原创 2... 2000年10月19日,恰逢西藏昌都解放50周年的纪念日。此次庆典特邀了多位曾参与昌都战役的重要人物...
原创 张... 张飞被称为三国时期的平头哥,几乎没有谁敢惹他,一旦有人挑战他,张飞便会直接出手,不留余地。即使是强如...
原创 陈...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农民起义常常成为推动历史变化的重要力量。而打响第一枪的,就是程胜和吴广。站在今天的...
原创 见... 韩国那边出了个事。他们改了个顺序。 以前他们念叨国家,是“韩日中”。现在,他们自己定了,以后得叫“韩...
原创 大... 紫禁城一直是权力斗争和宫廷秘密的中心。1908年一个寒冷的早晨,紫禁城的气氛比平时更加沉重压抑。光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