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抗大、党校为部队和地方培养不少人才,大多数干部都在抗大或者党校学习过。可要想进去,是有“门槛”的,必须通过入学考试才行。
有人说这不是很正常吗?现在上学或者培训深造,不都要用成绩说话吗?有这样想法的人,或许对那个年代不了解。
无论是土地革命时期的红军,还是抗战时期的八路军、新四军,甚至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军,参军入伍的绝大多数是劳苦大众出身,读书识字的人不多。尤其是红军时期的指战员,十几岁就参加革命,家境好一点读过一段时间私塾,上过中学的凤毛麟角,读过大学更是少之又少。总之一句话,大家文化底子很薄。
抗大、党校的成立,是培养干部,让文化知识薄弱的人,能得到更好的学习,而不是像如今的升学考试,择优录用。
如今来一个入学测试,对于上过学的人来说,不是难事;对于天天行军打仗,在战争中学到几个字的人,考人家历史知识,不是为难人吗。为此,陈赓在抗大、党校,用行动进行过“抵制”,得到很多人的支持。
考要进抗大,不考也要进抗大!
1938年春,陈赓来到延安开会,到抗大转一圈,看望不少从太岳根据地到延安学习的老部下。当时抗大为摸清各学员的文化水平,因材施教,进行一次摸底考试。试卷上
都是些文化和常识题目,有文化基础的自然不在话下。
当大多数学员看到题目傻眼了,看不懂试题,不会做题,交头接耳,东张西望,有的用铅笔敲桌子,有人呼呼睡觉。试题中有历史知识,其中有
一题是:“唐、宋、元、明、清,五朝中分别是哪几个外族和本族执政?
相信学过历史的我们,应该不难看出,题目非常简单。可那时候,谁也不懂这个,陈赓也参加考试,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对于这些简单的历史知识是非常清楚的。可在试卷上写上,大大一行字:“考要进抗大,不考也要进抗大!陈赓”。
进党校,入学考试交白卷
1944年,陈赓被调往延安党校学习,党校分为一部、二部、三部、四部。副校长是彭真,教育长黄火青。入学时,依然参加文化测试。当试卷发给陈赓后,他就交卷了,走时还说了一句英语“goodbye”。主持测验的人,喊他把测验卷打完再走,他扬长而去了。
试卷上依然有历史题,其中一道是:我们国家最后的五个朝代叫什么名字。与几年前抗大试卷类似。有人能答出来,有人不行。
陈赓交白卷,不是他不会,认为这是限制大家学习。说来也巧,据邱会作回忆,自从陈赓交白卷后,进党校学习的人,再也不要参加什么文化测试了。后来进党校学习的人,都感谢陈赓交得白卷好,为大家反掉一个进党校学习的“关卡”。
在那个年代,大家是奔着学习去的,每个人文化程度不同,都应该有权利接受教育,考试应该更实际一些。入学考试完全没有必要,抓好毕业考试不是更合理吗。如果有人不过关,那就另当别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