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卫戍区的悠久历史中,傅崇碧曾两度担任京畿地区的最高指挥官,他的第一次任期是从1966年至1968年,而第二次则是在1977年至1982年之间。担任这样的卫戍区司令员不仅是一种荣耀和信任的象征,更意味着肩负着沉重的责任。然而,这一重要职位也无法避免风波与波折,傅崇碧在这样的职务中经历了一段难以磨灭的岁月记忆。
提及傅崇碧,他是在动荡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初期被点将成为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彼时的卫戍区正面临扩编,形势复杂多变,肩负的任务也愈加繁重与棘手。随着国家局势的发展,卫戍区的任务不仅仅是维持正常秩序,还要承担起保护重要领导人的安全,这使得在日常工作中增添了不少挑战。
北京卫戍区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华北军区兼平津卫戍区以及北京军区和京津卫戍区的合并。至1959年1月,正式成立的北京卫戍区归属于北京军区的编制之下。当时,卫戍区的编制并不庞大,仅有一个师加一个团。之后,随着任务的扩展,卫戍区的部队规模迅速增加,最终形成了四个师加一个独立团的结构,每个师下辖六个团,其兵力规模远超过一般的野战部队,并达到部队的兵团级别。到最后,部队人数更是扩展到超过十万之多。
在中央的多次会议中,来自大军区的司令员、政委、省委书记及各相关部委领导均参与其中,而作为卫戍区的最高指挥者,傅崇碧自然也在列。卫戍区常常接收到的中央指示文件数量甚至比广大军区内的指令还要多,足见其重要性。卫戍区的职责不仅在于保护首都的安全,还需进行整顿,维护京城的治安,工作量急剧上升。
在周恩来和叶剑英两位首长的直接领导之下,傅崇碧负责与多方面的关系洽谈,成功保护了许多大军区及地方领导人。然而,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下,傅崇碧时常遭到各种质疑。有时一些干部会质疑他如何向上级交代工作,而他不得不保持沉默,因为他的命令直接来自于总理,这使他处于一种难以言明的境地。压力之下,他也成为了一些人谋求排挤的目标。
在1968年3月22日,傅崇碧被叫到大会堂,突然接到调任沈阳军区第一副司令员的命令,而温玉成则被任命为卫戍区的新司令。面对突如其来的调动,他感到无比迷惑,心中百思不得其解,思索着为何没有任何预警,更让他难以接受的是,调离的决定竟然是如此仓促,让他连与家人道别的机会都没有。
在前往新岗位的途中,他被监控且不知所措,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他在1974年回到北京之后,才勉强拼凑出事情的全貌。得知原来是因为杨成武与其间合作,意图打倒谢,使得他卷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斗争。由于他的身份特殊,作为卫戍区司令,负责着重要的安全事务,若果真如传言那样,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必须先避而远之,以确保妥当处理。而所有的风波实际上只是空穴来风,毫无根据。
多年之后,傅崇碧及其同事们的冤屈终于得以昭雪,杨、余、傅等人陆续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至此,傅崇碧重回卫戍区的职责,直至1982年再次调离。1985年,随着军队改革的推进,卫戍区在精简过程中被缩编至正军级,兵力也经历了大幅度的削减,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