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三国时期,蜀汉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曹魏军队发动大规模进攻,兵分三路向蜀地推进。更加不幸的是,蜀汉名将姜维在敌情判断上出现严重失误,导致蜀汉重要的战略要地汉中被曹魏轻易夺取,这无疑给本就危急的蜀汉雪上加霜。
面对敌军强势压境,蜀汉军队不得不退守剑阁。剑阁这道天然屏障成为了蜀汉的最后一道防线,守住这里就意味着保住蜀汉的最后希望。于是,蜀汉的将士们将所有剩余兵力集中于此,誓死守护这道天险。钟会所率领的那一路军队在剑阁外苦苦围攻,但始终未能攻破坚固的防线。随着时间推移,蜀军的粮草日益枯竭,钟会夺取蜀地的决心也逐渐消磨,最终决定撤兵。
然而,另一支由邓艾率领的军队则选择了截然不同的路线。邓艾为攻破剑阁防线费尽心思,终于想出一条奇谋——绕道阴平,走一条鲜有人行走的古道。这条路线地势险峻,道路狭窄且荒无人烟,极其难行。邓艾率军沿着这条隐秘的茶马古道艰难前进,最终成功进入蜀汉腹地绵竹。绵竹由诸葛瞻父子把守,二人面对邓艾的军势显得力不从心,最终被邓艾击败。占领绵竹后,邓艾军得以稍作休整,随即直取蜀汉都城成都。蜀汉后主刘禅此时已无人可用,深知大势已去,遂开城迎降,归顺曹魏。
先主刘备和他辛苦打拼建立的江山,就这样灰飞烟灭,蜀汉从此消失于历史长河。然而,实际上这场灭国之灾本可以避免。临终前,丞相诸葛亮曾特意为蜀汉推荐了一位能担当重任的大将,可惜刘禅未能采纳这条遗诏,最终导致国家覆灭。
这位被诸葛亮力荐的人便是霍弋。霍弋的父亲霍峻原本也是刘备麾下的将领,虽然在史书上鲜少提及,但其实其武艺和军事才能都极为出众。霍峻曾追随刘表,待刘表去世后,凭借敏锐的判断力,果断率部投奔刘备。
霍峻曾随刘备入蜀,后来在刘备与刘璋争夺益州时,被派去镇守战略要地葭萌关。许多人误以为刘备不信任霍峻,故意将他调离主力阵地,但实际上葭萌关地理位置至关重要,是刘备稳固益州的关键所在,更是他的后路保障。若失守此地,刘备必陷险境。果然,霍峻凭借卓越的指挥能力,采取游击战术,以少胜多,顽强抵御刘璋援军整整一年,为刘备夺取益州提供了坚实后盾。
“虎父无犬子”,霍弋的军事才能丝毫不逊于父亲,而且他继承了霍峻扎实的防守技巧。父亲战死后,刘备因重视其才能,将霍弋收为义子。后来刘备称帝,特意将霍弋安置在刘禅身边,任太子舍人,辅佐太子。
先帝刘备未竟大业即驾崩,年幼且资质平平的刘禅继承蜀汉,而朝政大权则由丞相诸葛亮掌控。诸葛亮对霍弋非常器重,且作为刘备义子,更加关注他的培养。诸葛亮将霍弋召至丞相府,与其养子共同锤炼,将军事实践与文治学问兼修。霍弋在丞相府中与士兵同吃同住,历经艰苦磨练,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
诸葛亮弥留之际,曾特意留下遗诏,推荐霍弋作为辅佐刘禅的栋梁之才。然而,年轻的刘禅并未重视诸葛亮的嘱托。霍弋依旧留在朝廷,辅佐太子刘璿,虽未被重用,却始终忠心耿耿。随着年岁增长,刘禅派遣霍弋进入军中历练,期间他曾担任多种职务,积累了丰富的军政经验。
故事回到曹魏大举进攻蜀汉之时,霍弋闻讯后迅速致信刘禅,表达自己愿率亲兵秘密返回都城,助力防御的决心。可惜,刘禅自信蜀汉防御坚固,拒绝了霍弋的提议,认为局势无需过度担忧。正是这份误判,最终酿成蜀汉灭亡的悲剧。霍弋年轻时在诸葛亮府中耳濡目染,积累了深厚的军事知识,带兵作战的能力绝不逊色于曹魏将领。可惜,历史的走向却因一时轻忽而改变,成为永远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