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广场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历史性宣言标志着中国摆脱了百年的屈辱,开始迈入崭新的历史篇章。然而,要让中国不仅站起来,而且稳稳地站立并长久地屹立于世界舞台,最关键的任务就是实现经济的强大与独立。如何在短时间内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成为毛主席领导下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们面临的首要挑战。
然而,时至今日,社会上出现了一股不容忽视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它试图有意回避和淡化建国初期的艰难现实,而是站在今天的角度,批判当时取得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对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进行曲解,甚至认为所有的决策和制度都是错误的。从集体化到公有制,再到计划经济,似乎一切都被视作过时的失败之举。而更有一些人,以市场经济为名,全面否定当时的计划经济,甚至宣称它是彻底失败的。面对这样的观点,进行历史的澄清和正本清源,显得尤为必要。
一、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艰难起步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沦为世界列强的侵略和掠夺的对象。资本主义列强的压迫让中国不仅丧失了领土,还失去了市场,付出了巨额赔款,并且国内官僚资本的掠夺无时无刻不在加剧。到了解放战争结束的1949年,中国已经深陷贫困与落后,成为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那时的中国,山河破碎,百废待兴,贫困与落后成为时代的标签。
若从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来看,以英国为例,16世纪的土地革命和18世纪的工业革命,虽然给英国带来了生产力的飞跃,但这一过程漫长且充满了民众的苦难和社会的动荡。相比之下,毛主席领导下的中国,在短短几十年内,便完成了两个伟大的历史性变革。与德国、日本、俄罗斯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毛主席时代的中国并不逊色,而是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一段现代化传奇。
实际上,是毛主席时代将中国从一个极度贫困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了20世纪70年代世界第六大工业国。1950年代初,中国的工业基础几乎为零,且人均工业产值比比利时还要低,甚至没有达到比利时的五分之一。然而,经过长达二十五年的努力,毛主席时代的中国凭借极其有限的资源和外部援助,在国际敌对环境下,完成了惊人的工业化进程。到毛主席时代结束时,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备自主发展能力的工业大国,是发展中国家中唯一没有内外债务和严重通货膨胀问题的国家。
二、 为什么新中国要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是一个几乎被战争摧残殆尽的国家。正如一位长者所说:“毛泽东建立的新中国,哪里是从土堆中起步的?简直是在填坑,是西方列强一百年侵略所挖出的巨大坑。”1949年,中国的情况极其严峻:农业人口超过80%,人均寿命不到35岁,工业和基础设施几乎为零。以钢产量为例,那时中国的人均钢产量仅为0.3公斤,远远低于印度、甚至比不上一些贫困国家。电力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整个国家经济的现状可以用“一穷二白”来形容。
此时,若想使中国经济崛起,最重要的任务便是工业化。无论是历史上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其崛起过程无一不是依靠工业化的推动。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缺乏任何显著优势,唯一的优势便是有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从历史的高度出发,以长远的战略眼光,作出了决策: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中国建设成一个工业化强国。为了完成这一宏伟目标,毛主席根据中国革命的经验和苏联的经验,选择了计划经济这一体制。
我们今天回望前30年的计划经济,也应理解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正如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时间,计划经济也同样需要时间的沉淀和不断的优化。在这一过程中,计划经济通过组织人民力量,克服了种种困难,为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 前30年计划经济取得的骄人成就
通过实行计划经济,新中国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并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自1949年到1976年,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中国不仅拥有了全球独一无二的工业门类,而且各大类、各小类工业产品的生产技术也取得了飞跃性发展。仅用了20多年的时间,中国便完成了西方一两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进程。这一切,不仅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来的经济腾飞创造了条件。
此外,毛主席时代中国在科技领域的突破也让世界为之一震。1964年,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枚原子弹,1967年成功测试了氢弹,1970年又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中国在核潜艇、航空航天等领域迅速取得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在“三线工业”和船舶工业方面,技术水平至今未能被超越。通过这些技术突破,中国不仅成为了世界主要的核大国,还为世界科技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经济方面,毛主席时代的中国工业总产值增长了超过30倍,其中重工业的增长幅度更是达到了90倍。钢铁、煤炭、电力、石油等关键工业产品的产量增长惊人。特别是钢铁产量,从1952年的140万吨,迅速增长至3180万吨,增长了近23倍;电力产量也从70亿千瓦时增长至2560亿千瓦时,增长幅度达到了36倍。
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尽管计划经济的实施面临诸多挑战,但也不可否认,正是这一体制奠定了中国后来的飞速发展。任何试图否定这一历史成就的言论,都是对历史的误读,甚至是故意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