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志·庞统法正传第七》记载中提到,庞统在围攻雒县时,率领大军攻城,却不幸被流矢射中,英勇殒命,享年仅36岁。这一事件让人疑惑不解,作为一名智谋过人的军师,庞统为何亲自上前线,甚至站在最前沿参与攻城?而更让人困惑的是,庞统当时已经包围了雒县,按照常理,他应当在中军指挥作战,如何可能跑到最前线,暴露在敌军的箭雨之下?
一、庞统之死充满谜团
从当时的作战安排来看,庞统与刘备分开了路线,庞统选择了一条崎岖的小路,而刘备则走了较为宽阔的大道。根据《三国志》的记载:“统令魏延为先锋,取南小路而进;主公令黄忠作先锋,从山北大路而进;并到雒城取齐。”在这一决策中,庞统决定走险路,而刘备则走主路。
有趣的是,在庞统出征之前,刘备特别将自己心爱的坐骑——“的卢马”送给了庞统。刘备当时的理由是,希望庞统能更加顺利,因此把这匹自己骑得惯的肥壮坐骑送给了庞统。从某种程度上看,这个举动透露了刘备对庞统的重视和信任,也可以看作是希望庞统能够顺利完成任务。
然而,庞统最终死于落凤坡,这一事件不仅让庞统的宏伟抱负未能实现,也让敌将张任的名字响彻三国。无论如何,世人始终将庞统之死归咎于张任的箭矢。可是,庞统真的死于张任之手吗?或许事情并不如此简单。庞统的死,其实与两个人密切相关——刘备和魏延。
首先,刘备在庞统出征前,与庞统交换了战马,并在初期就接管了刘璋的财富和军队,随之斩杀杨怀、高沛等将,吞并了他们的兵力,发起了川中之战。显然,刘备是川中战事的发起人,庞统作为刘备的谋士,是否也因此在这场战争中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呢?
其次,魏延与庞统的关系也不容忽视。当时,魏延随庞统一起出征,作为一位拥有卓越战功的大将,魏延显然在庞统死后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庞统之死的真相
要弄清楚庞统之死的真相,我们必须追溯到刘备在涪城犒赏三军的事件。刘备迅速夺取了益州的诸多城池,令刘璋措手不及。在接近成都时,刘备决定在涪城举行一次盛大的军宴,以犒赏将士。然而,在酒宴上,庞统当众发言,说:“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这番话显然不合时宜,尤其是在刘备已略显醉意的时候,听到庞统的言辞后,刘备暴怒回应道:“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可以想象,倘若是袁绍或曹操在场,庞统或许早已被立即处死。
然而,刘备并未如同其他暴君一般立即杀掉庞统,而是将其驱逐出酒宴。事后,刘备再度邀请庞统回来。尽管这个插曲过后庞统得以复职,但刘备内心的愤怒与不满,恐怕早已深深埋藏。
庞统身为军师,理应驻扎在中军指挥作战,而不是亲自带兵攻打雒城。这似乎是一个自杀式的命令,刘备派庞统上前线,实际上是让庞统去送死。当时魏延确实在前线担任先锋,然而庞统走到最前时,张任下令射箭,致使庞统被箭矢击中,英勇殒命。
然而,如果庞统的死完全是由魏延的指挥疏忽导致的,那也有些牵强。按照魏延的战术素养,即便庞统亲自上前线,他也应该在庞统身边安排好保护兵力。与许褚在潼关之战中的英勇表现类似,魏延也应有能力保护庞统,不让其成为敌军的活靶子。
因此,庞统的死,或许并非仅仅是战场上的一场意外,而很有可能是魏延的暗箭所致。
三、背后真凶:刘备的深意
如果庞统之死真与魏延有关,那就意味着背后有一个更深的主谋——刘备。为何刘备会如此做呢?首先,庞统在涪城的言辞无疑激怒了刘备,尤其是在众将面前指责刘备不仁不义,这种羞辱让刘备无法忍受。庞统的死,不仅可以让刘备保住自己的面子,还能借此除掉一个潜在的竞争者。
而庞统的死后,魏延迎来了自己政治生涯的高峰。刘备立刻封魏延为牙门大将,数月之后又破格提拔他为汉中太守,甚至超越了关羽和张飞的地位。这一升职过程迅速且出乎意料,让许多人为之震惊。相比之下,庞统的死似乎成了魏延腾飞的契机。
四、庞统之死的最大受益者
庞统死后,魏延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甚至比张飞还要得到刘备的重用。这一变化不仅出乎众人预料,也让魏延的地位在刘备的阵营中急剧上升。而诸葛亮虽然不再有庞统这样强劲的竞争对手,但他也面临着更为沉重的政治责任与工作压力。
总而言之,庞统死于落凤坡的事件,显然与刘备和魏延密切相关。庞统的死,并非单纯的战场意外,而是一个充满了权谋与人性复杂的悲剧。庞统,作为凤雏,未能生逢其时,也未能遇到一个明主,最终英年早逝,令人惋惜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