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清代的知县为何很难晋升?吏部有三个硬性规定,够资格的少之又少
迪丽瓦拉
2025-09-19 11:32:08
0

好的,以下是根据你的要求改写的文章版本,保持了原文的语义和字数,且增加了一些细节描述:

---

近日,江苏一位读者通过私信告诉我,他的高祖是在同治七年中考取三甲进士,随后被委任为广东惠州府永安县的知县。据族谱记载,他曾因政绩卓著获得过一次“卓异”奖赏,表现相当突出。然而,令人疑惑的是,他直到宣统二年去世,职位一直停留在七品知县,没有进一步晋升。

根据清代吏部的铨选制度,三甲进士平均的候补期大约在六到八年之间。照此推算,这位读者的高祖应当在光绪初年左右开始担任官职,一直做到宣统二年去世,算下来任职时间超过三十年。

在这三十多年中,他不仅政绩表现良好,还获得过重要的大计“卓异”评价,理论上不应该长期停留在原岗位。如果放到其他朝代,这种长期停职不升的情况或许罕见,但在清朝,这反倒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毫不意外。

清朝早期,特别是在顺治和康熙前期,全国刚刚实现统一,地方政府急需大量能人,因此基层官员只要稍有政绩,晋升速度往往较快。顺治朝的新科进士,起点较高,很多人一出仕便被任命为知州、知府。即便是举人出身,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升任知县。

但进入康熙中期以后,随着国家逐步稳定,官员职位开始趋于饱和,新科进士的授职变得严格且规范。大多数外放省份的进士只能任知县,并且多为简缺——即较为普通的知县职位。

到了乾隆朝,地方知县的晋升制度逐步完善,朝廷制定了几个硬性规定。

第一是“俸满”。

俸满简单理解就是任职期限,但不同地方的知县任期也各不相同。清代把官员岗位称为“缺”,以知县来说,分为腹缺、边缺、烟瘴缺、苗疆缺、沿海缺和沿江缺六种类型。

腹缺指的是内地省份的岗位,比如江苏江宁、昆山等地;边缺即边疆缺,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等边远地区;烟瘴缺则指空气和水土条件恶劣的地方,如广东的崖州、感恩,广西的百色、太平等。

苗疆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地区,比如云南的镇雄、恩乐,贵州的永丰、荔波等;沿海缺指沿海省份的岗位,如江苏太仓、上海,山东诸城、胶州,广东东莞、香山等;沿江缺则是指沿河地区,比如直隶良乡、通州,河南祥符、郑州等地。

不少人误以为清代地方官的任期是三年,但实际根据《清会典》,腹缺一般为五年,边缺、沿海缺、沿江缺为三年,而烟瘴缺和苗疆缺则视情况而定,有些是三年,有些则仅二年半。

俸满是知县晋升的首要条件,吏部在考核时首先确认是否达到任期。即便政绩再好,若俸满未到,也难以获得晋升或调动。

第二条是“大计”考核。

各省每三年进行一次大计考核,对督抚以下所有官员全面审查。考核采用直属上司评分制度,知县由所在州知州或知府考核,成绩经布政使审核后报督抚,最后由督抚呈送吏部。

大计的考核结果分为若干等级,其中“突出而特殊”,即“卓异”,是最高评价。获得卓异的官员有资格谒见皇帝,并获得吏部加级奖励。

卓异的含金量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清初时,获卓异者按例必晋升。康熙朝名臣于成龙三次获得卓异,每次考核后他的品级都会提升。

到了清中期,获得卓异者不一定能直接提拔品级,更多是由简缺调任繁缺,或者加级留任原职。

要获得卓异非常难。吏部规定,若州县官在任期内未增加税赋、无滥用刑罚,辖区无盗匪,赋税不拖欠,官仓无亏空,百姓安居乐业,地方环境有所改善,才能获此殊荣。

而且,卓异名额极为有限。各省定额不等,例如贵州5名,安徽、福建、广西、甘肃各6名,直隶最多13名。全国知县多达一千三百余人,数百知州,获卓异的几率极低。

大计考核标准涵盖“六法”,清初称“八法”,包括疲软无为、不谨慎、年老、有病、浮躁和才力不足(乾隆时期取消贪、酷两项,因为凡有此两弊者,直接弹劾论罪)。

被评为疲软无为或不谨者会被革职;才力不足者降二级留任;浮躁者降三级调用;年老或患病者勒令退休。

那些未获卓异也未被列入六法的官员则可继续留任,既不升迁也不降职,实际上绝大多数知县都属于此类。

第三是“行取”制度。

此制度源自明代,是挑选少数州县官转任京官的制度。清初继续沿用,康熙中期规定各省挑选少数品德和才能兼优的知县任用为六部主事,并有资格考取更高职位。

乾隆初年规定每三年行取一次,按省大小分别录取三人、二人、一人。但到乾隆十六年,知县的行取制度被废除。此后,虽有极少数二次获得卓异的知县被吏部提拔为七品京官,但极为罕见。

综上,知县晋升难度极大,卓异奖难得,行取制度取消后晋升通道更狭窄。正如当时人所说:“士人一绾县符,终身摈外,百余年来,公卿中以州县起家者无几人。”

虽然制度上知县有逐级升迁的路径,但实际上“由州县至司道者,不过千百之一”。

所以,开头那位读者的高祖,虽曾获一次卓异且政绩不错,但终身未获晋升,也就不足为奇了。

---

如果你还想进一步调整风格或者增加更具体的历史背景,也可以告诉我!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新... 1943年3月中旬,黄克诚,新四军第三师的师长,正从电报中阅读着一则消息。当他逐渐读完后,脸色变得愈...
原创 李... 李牧,赵国的名将,战国时期赫赫有名。他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卓越的指挥能力,被后人誉为“战国四大名将”...
原创 长... 1962年,中国做了一件当时全国人民都难以理解的决定——周恩来总理带领代表团在朝鲜首都平壤签署了《中...
原创 三... “三分天下魏蜀吴”,这句形象的描述,实际上掩盖了一个更为复杂的事实:在汉朝设立的十三个州里,曹魏王朝...
原创 唐... 唐朝数罪并罚制度的探讨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极为关键的一个时期,不仅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也在法律体系建...
原创 董... 对于一个男人来说,寻找一位心灵相通的贤妻实属不易,而对于一国之君而言,这样的遇见更是可遇不可求。这或...
原创 1... 1962年,八大元帅齐聚广州,林总占据C位,这是最完整的元帅合影! 今天我们要分享一张经典的历史照...
原创 按... 军衔象征着军人的荣耀,它是根据职位、资历、才干与功勋等多个因素综合评定的。唐朝的历史长达二百九十多年...
原创 商... 在商朝灭亡之后,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姬旦,也就是周公,对商朝历代帝王进行了评价。他曾在《尚书·多士》中...
原创 清... 谈到清朝历史,八旗制度一直是一个充满话题性的话题,尤其是它在清朝政治、社会和军事结构中所占据的重要地...
2000余年前的西汉贵族如何养... 两千余年前西汉贵族如何养生? 不仅能针灸,还炮制出了熟地黄,也能喝上“五叶汤”,快来一起看看海昏侯刘...
原创 民... 关羽(?—220年),字云长,原名长生,出生在河东郡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他是东汉末年...
原创 官... 在北宋时期,台谏信息的处理方式可分为两个主要流程:一是通过通进机构的审查,二是皇帝直接的处理方式。台...
原创 庞... 关于庞统的研究,历来较少有深入、系统的解析。笔者此次尝试通过一个系列,全面而细致地剖析庞统的成长背景...
原创 唐... 好的,我帮你把这篇文章在保持原意和总字数基本不变的前提下进行改写,并适当增加一些细节描写: --- ...
原创 “... 自古以来,开国皇帝在巩固了自己的政权之后,往往对功臣采取防范措施,尤其是那些具有军事才能的武将,往往...
原创 诸... 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司马懿则是魏国的大都督,二人一生互为对手。特别是在诸葛亮...
原创 苏... 历史开讲 有位名人曾言:“平凡的脚步,也能走出伟大的征程。” 钰姐深以为然。 在清史上,有一位女性...
原创 毛... 1951年,毛主席在听取济南市委书记谷牧的报告后,开始和他进行了一场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毛主席广泛阅读...
转发:【家风家训】周恩来的家风 周恩来家风 周恩来从不浪费一钱一物,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着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作风。他穿的是补丁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