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鲁迅、秋瑾、蔡元培、章太炎……这些近现代中国的文化先驱和革命家,都曾有过一个共同的经历,那就是他们曾参与同一个革命组织。
这个组织曾是同盟会的前身之一,但由于其内部的权力斗争,特别是领导人与孙中山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了分裂。
这个组织起初是由浙江的知名人物主导,但却因蒋中正(老蒋)的亲自插手而导致了一场暗杀事件,使得这个组织分崩离析。
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个曾被认为是“浙江帮”的革命组织——光复会。
1905年,孙中山的“兴中会”、黄兴、宋教仁的“华兴会”以及蔡元培、陶成章为代表的“光复会”合并,成立了著名的“中国同盟会”。
同盟会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推动了中国两千年帝制的崩溃,成为了民国的奠基力量。
然而,相比于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的耀眼光辉,光复会的成员们似乎并没有太多的公众印象。即使某些人物逐渐成名,人们也很少联想到他们曾加入过这个组织。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点。首先,光复会在辛亥革命前一年与同盟会决裂,脱离了同盟会,并与孙中山的革命势力彻底分道扬镳;其次,光复会的领袖人物陶成章被蒋中正暗杀,组织因这一事件而迅速解体。在当时的民国政权下,光复会的成员们几乎成了被排斥的对象,不论从哪一方面看,他们的故事都显得十分尴尬和复杂。
然而,光复会的历史却依然值得我们讲述。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的同时,沙俄在东北地区展开了极为暴力的扩张,清朝政府和民间知识分子也逐渐达成共识,那就是:“要搞教育”。
但这个“教育”的目的并不一致。
清廷为了增强国力,开设了大量学堂,并加大了对外国文献的翻译力度;而民间的知识分子则通过开设书局、报社、学校等方式推动文化教育,但他们的真正目的,实际上是在为革命铺路。
1902年,蔡元培、章太炎等人在上海成立了一个名为“中国教育会”的组织。
在这个组织的宗旨中,曾写到:“国中志士,鉴于清廷的丧国之耻,非先从事革命不可。”——《中国教育会之回忆》 蒋维乔。
教育会在当时高调的活动,正好与清政府对自费留学的严苛限制发生了碰撞。当时蔡钧拒绝了学生赴日的请求后,教育会带头围攻驻日使馆,宣称将帮助学生以教育会的名义赴日。这使得教育会在留日学生群体中拥有了极高的声望。
1903年,由于沙俄拒不撤兵,且意图扩张至东北,部分留学日本的大清学生在愤怒中自发组成了“留日学生义勇军”,并致电袁世凯要求对俄开战,这便是后来著名的“拒俄运动”。
值得一提的是,这支学生军不仅联系了袁世凯,还同时联系了中国教育会和其所开办的爱国学社,蔡元培当即宣布向学会成员公开宣读电报。接到电报的学社成员纷纷表示敬意,向东鞠躬以示尊敬。
除了“拒俄”行动,部分学生还表现出强烈的“排满”情绪。许多人后来成为了“华兴会”以及“光复会”的骨干成员。
而在这场运动中,浙江籍的学子们展现了异常积极的态度。无论是在舆论上的支持,还是在实际行动上的参与,浙江人都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
尽管他们无法亲赴沙俄的战场,但他们转向了国内的“排满”运动。许多人后来回国策划反清活动,其中一部分人甚至成立了所谓的“暗杀团”。章太炎的女婿龚宝铨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在这一背景下,1904年,以“军国民教育会”中的一些暗杀团成员为基础,光复会在上海正式成立。
蔡元培担任会长,陶成章则成为副会长。
光复会的名字源自章太炎为邹容的《革命军》所作的序言:“同族相代,谓之革命;异族攘窃,谓之灭亡;改制同族,谓之革命;驱逐异族,谓之光复。”
从这个角度来看,光复会的目标已经非常明确,即反清复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像秋瑾、鲁迅等一批浙江名人也纷纷加入光复会。
不过,关于鲁迅是否为光复会的成员,一直有争议。鲁迅的弟弟周作人曾明确表示,鲁迅从未加入光复会,而鲁迅的朋友许寿裳则认为鲁迅确实是光复会的一员。至于为什么周作人会有不同的说法,许寿裳猜测或许是鲁迅并未公开告知家人此事。
1905年,光复会成员徐锡麟在浙江创建了大通学堂,专门为光复会的成员提供军事训练和干部培养。这一举动标志着光复会已经开始筹划武装起义。
同年,光复会与其他革命团体——兴中会、华兴会——在日本东京宣布合并,组成了中国同盟会,孙中山担任会长。
合并后的光复会成员大多数加入了同盟会,但仍有一部分人继续以光复会的名义活动,徐锡麟便是其中之一。
徐锡麟,出生于浙江绍兴,早年考取秀才,却并未像蔡元培那样通过科举进入官场。他并非痴迷于官职,而是想通过捐官打入敌人内部。他花钱捐了个道员的职务,打算赴日本接受军事教育,但因为清廷禁止自费留学,他的计划未能实现。
不过,命运总是给了他机会。安徽巡抚恩铭看中了徐锡麟的潜力,任命他负责安徽陆军小学堂的工作。此学堂原为安徽武备学堂,位于安庆。
1907年,徐锡麟与秋瑾等人商定,在同年7月发动起义,计划在安徽和浙江两地同时起事,然后汇聚至南京。
7月8日,光复会起义军趁安徽巡警学堂举行毕业典礼时发动袭击,原计划全歼来观礼的官员,但结果只打伤了巡抚恩铭,其他官员逃脱。随后,起义军占领了城内的军械所,但很快就被清军包围,战斗仅持续了四小时便被扑灭。
徐锡麟被捕后,安徽官员原本想效仿张汶祥的方式对其凌迟,但由于大清已废除凌迟,最终将其处以刨心之刑,年仅34岁。
秋瑾在同年7月也被揭露,但她坚持留在绍兴,慷慨赴死,时年32岁。
正是因为这些壮举,光复会的历史才被逐渐记住。
然而,同盟会与光复会的裂痕很快便浮现。
1907年,日本政府曾计划将孙中山驱逐出境,但孙中山与日本方面达成协议,接受了一笔资金并顺利离开。
此事让光复会的领袖人物章太炎非常不满,因为他认为孙中山不仅背叛了革命,还将部分捐款用于个人私事。这让章太炎愤而要求孙中山辞去同盟会总理职务。
同年,起义失败的消息传来,徐锡麟被捕时曾明确表示:“我与孙文宗旨不合,他亦不配使我行刺。”
黄兴、宋教仁等人也因为不同意见与孙中山产生了冲突,甚至有意脱离同盟会。
这表明,光复会与同盟会之间,从一开始就不是十分团结的联盟。
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