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战国时期,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除了以卓越的战功著称外,他的政治智慧也是其他三位名将无法比拟的。王翦在战场上屡立赫赫战功,然而,他的真正优势,不仅仅体现在军事才能上,更体现在他懂得在巅峰时刻适时退隐,从而善终的智慧。
王翦之所以能够善终,背后并不是仅仅依靠他在战场上的辉煌功勋,而是源自于一个深植于他生活中的“恶习”——这个习惯伴随他的一生,在“灭楚之战”期间,达到了顶峰。那么,这个“恶习”究竟是什么?又是怎样影响了他的命运呢?
王翦从小便生活在困境中,年幼时便失去了父亲,由母亲抚养长大。尽管生活清贫,但王翦从未放弃努力,他胸怀复兴家族的理想。作为周朝皇族的后裔,王翦自小便抱有出人头地的梦想。在当时的秦国,要改变命运,最快的途径莫过于参军。商鞅的改革政策规定,参军后只要斩首立功,就可获得爵位、土地、房产和奴隶,这使得王翦决定投身军旅。
16岁时,王翦应征入伍,凭借过人的武艺和踏实肯干的作风,很快获得了吕不韦的赏识。之后,王翦晋升为千夫长,并被调往王城咸阳担任守城将军,这使得他有了接触秦王嬴政的机会。当时的嬴政虽然已经登基,但权力依然由丞相吕不韦和太后控制。嬴政渴望掌握实权,因此秘密招揽人才,希望通过铲除权臣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有一次,嬴政出游途中遭遇刺客,王翦奋力保护嬴政,拼死击退刺客,虽然自己身受重伤,但最终保住了嬴政的性命。嬴政对此十分感激,从此将王翦视为心腹。经过调查,嬴政得知刺客背后是太后的宠臣嫪毐所策划,嫪毐希望通过暗杀嬴政,扶持太后的私生子登上王位。嬴政大怒,立刻召见王翦商讨对策,王翦建议嬴政趁机在雍城举行成年礼时铲除嫪毐。嫪毐中了圈套,最终兵败被杀,其家族成员也遭到严厉处置。
通过铲除嫪毐,嬴政的权力得到了进一步巩固,但接下来的目标是吕不韦。吕不韦掌控了秦国长达11年的政权,他的势力深远,几乎控制了全国一半的官员。王翦再次立功,提供了证据,揭露了吕不韦与嫪毐勾结的内幕。在铁证面前,吕不韦不得不辞去丞相职务,最终被嬴政派人杀害。此时,嬴政终于完全掌控了秦国的政权。
对于王翦的功劳,嬴政感激不已,询问他想要什么赏赐。王翦直言:“我想要房子、土地、女人。”嬴政听后大笑,认为王翦的要求很不高,于是按王翦的要求给予了丰厚的奖赏。从那时起,每次王翦立功,他便养成了索要赏赐的“恶习”,这成为了他在秦国立足的独特习惯。
在清理了内部的敌人后,嬴政开始了统一六国的大业。他选择首先攻打韩国,测试秦军的战力。通过内史腾的带领,韩国很快被灭。王翦对内史腾的战功不服,主动要求参战,并提出了自己的作战方案。嬴政批准了王翦的请求,将赵国的灭国重任交给了他。尽管赵国在长平之战后国力衰弱,但李牧的存在给王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面对李牧的坚固防线,王翦历时一年未能突破,甚至面临被召回的危机。
此时,王翦灵机一动,想起孙子兵法中的“反间计”。他通过重金收买赵国的郭开,成功让李牧失去了赵王的信任。李牧最终被赵王处死,赵国的防线土崩瓦解。王翦趁势攻入赵国,最终攻破了赵国首都邯郸,活捉赵王。嬴政接到胜利的消息后大喜,宴请群臣时再次询问王翦想要什么赏赐,王翦依旧要求:“房子、土地、女人。”
嬴政很是纳闷,王翦为何每次都要求相同的东西。王翦则解释道:“上次大王所赐,仅够我一人使用,现在我的儿子也长大了,这次是为他求的。”嬴政无奈,只能再次满足王翦的要求。灭赵之战虽然消耗巨大,但王翦的战功仍让嬴政心服口服。
在燕国,为了避免赵国的命运,燕国太子丹策划刺杀嬴政,派遣荆轲前去行刺。然而,荆轲最终失败,嬴政愤怒之下命王翦进军燕国。王翦带兵轻松击败燕国,甚至将太子丹逼入了易水一带。最终,燕国宣告灭亡。
返回秦国后,嬴政再次准备封赏百官,但王翦这次表现出异样的谦逊,他没有再要求房产和美女,而是请求嬴政自行决定赏赐。嬴政于是封给了王翦一大堆官职。
王翦的儿子王贲也成为了杰出的将领,在秦王的支持下,他带领秦军攻灭了魏国,并剿灭了燕国残余势力。随着北方的统一,剩下的目标仅剩楚国和齐国。在关于灭楚的指挥权争夺中,王翦提出需要60万大军才能战胜楚国,而李信则自信表示20万大军三个月内可以灭掉楚国。嬴政最终选择了李信,但为了避免王翦父子功高震主,他决定由李信挂帅,蒙恬副手。
在楚国,李信因未能料到项燕的计谋,陷入了困境。嬴政不得不再次求王翦出山。王翦提出两项条件:兵力60万,以及房子、土地、女人。嬴政痛心,但还是答应了他。王翦出征后,不仅连连派信使要求赏赐,还以此表明自己忠诚于秦国。最终,嬴政依旧履行承诺,给予王翦丰厚的赏赐。
王翦带领60万大军到达楚地后,并没有急于进攻,而是让士兵养精蓄锐,持续了一年。终于,他决定出击,凭借准备充分的军力和士气,一举摧毁楚国的防线,并逼迫项燕自杀,楚国灭亡。
王翦的最后结局并没有明确记载,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更以其政治智慧和深思熟虑的策略,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