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合肥
革命遗址遗迹
抗日战争时期的1942年,中共皖中区党委(1945年初改称皖江区党委)不仅建立了广阔富饶的抗日根据地,而且注重加强大众文化教育,创办了皖江抗日根据地最早的、唯一的中学——皖江联立中学。皖江联立中学旧址位于今天的巢湖市散兵镇。
皖江抗日根据地最早学校
巢湖市散兵镇,因楚汉相争时项羽所部散兵于此而得名,历史悠久。镇里有一个村庄叫汪郎中村。在80多年前的抗日战争期间,汪郎中村是由两个村庄组成的——蒋家冲和山西丁。而这两个小村庄就与皖江联立中学有着一段紧密联系的历史,1942年,皖江联立中学就创建于蒋家冲和山西丁。
皖江联立中学创建地山西丁村旧貌(资料图片)。
创办皖江联立中学,还要从毛泽东同志在1939年12月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关于《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说起。该决定号召,“一切战区的党和一切党的军队,应该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加入我们的军队,加入我们的学校,加入政府工作。”为了贯彻中共中央这个决定,也为了适应抗战需要,1942年3月,无为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时任县长吕惠生的提议下,创建了敌后无为中学,校址设在无为、巢县交界的蒋家冲和山西丁两个小村。1942年7月皖中行署成立后,无为中学即改为皖中各县联立中学。1945年春,由于皖江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发展,学校亦易名为皖江联立中学(以下简称皖江联中)。
据党史记载,皖江联中自初创时就建立了区党委直接领导下的党支部委员会,党组织的负责人大多是从新四军第七师和党政机关调来的,他们既有党的组织工作经验,又有较高的文化水平,除了在学生中进行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组织工作外,还负担了一部分教学任务。
不仅如此,区党委和行署还为皖江联中调配了坚强、精干的教学力量。这包括从部队和地方党政机关中,选调一批受过高等教育或有相当水平,并具有教育工作经验的干部到学校,作为教学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从爱国民主人士中选聘一些具有相当学历、又擅长教育工作的教师;抽调一些具有后勤和财务工作经验的同志承担生产、生活管理工作。
这些老师除了课堂上的教学外,还分工辅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和同学们一起研究和讨论抗日救国的形势和任务,解答同学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也经常和同学们促膝谈心,负责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在当时严酷的战争条件下,皖江联中没有现成的课本,缺乏参考书籍,老师们就自己动手收集资料,撰写教材(提纲),自己刻写、油印,然后深入浅出地进行讲授;老师们还深入班级听取意见,改进教学方法,及时调整和修订教学内容,促进教学相长。
严肃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
正是因为皖江联中有着积极向上、平等友爱的学习氛围,形成了师生之间“团结、友爱、信任”的优良风气,虽然创办初期只有学生80余人,但到了下半年就发展到200多人。他们被编为高小班、初一班、初二班、初三班和师范班。其中,中学班设在蒋家冲,小学班和师范班设在山西丁。
皖江联中的学生们来自四面八方,大部分是中心区的青年和皖江区党政军机关选送的干部战士,少部分为烈士子女和来自敌占区、国统区的革命青年。他们怀着追求真理、追求光明、追求知识的理想和抱负,在这所学校里勤奋学习。而学校则坚持以培养基层干部为宗旨,兼顾学政治和学文化两个方面。
据党史记载,皖江联中首先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播马列主义思想,加深学生对党的性质、任务和国家前途的认识,同时把思想政治教育寄寓到各门学科的教学中。例如,语文课要求结合时事政治,阅读有关报纸、文件,写出观点正确、爱憎分明的文章,既强调语法修辞,又注意陶冶思想情操;历史课要求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地理课结合抗日战争形势了解周围的自然状况和人文状况,通过形势教育增强革命的信心;音乐课侧重教唱抗日救亡歌曲。
而另外的一些基础课和专业课,如数学、理化、英语、美术、财经、教育、心理等,则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授和训练,以增强学生为根据地各项建设事业服务的才干,为即将投身抗日救国的革命斗争练就过硬本领。
皖江联立中学所发的学生成绩报告单。
同时,皖江联中坚持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把劳动作为学校一门主课对待。据党史记载,当时全校各班级都分有菜园地,做到蔬菜大部分自给。每年农忙季节,学校都要组织师生帮助附近群众抢栽、抢割、抢收、抢运。有段时间,学校的粮食、柴草都要靠师生到20里以外的另一个地方搬运,没有一个学生喊苦叫累。通过生产劳动,不仅改善了师生的生活,而且培养了同学们吃苦耐劳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毅力。
皖江联中还经常举办有关抗日战争等的时事报告会,及时给同学们讲述国内外斗争形势;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工作队下乡,进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在1942年寒假期间,学校组织的冬学工作队就深入到农村,利用农闲时间一面帮助群众学习文化知识,一面宣传抗战形势和党的政策等;1943年春节期间,部分同学接受了动员青年知识分子参加“皖中解放区青年反法西斯大会”的任务,在附近地区开展联络动员工作。
在紧张的学习之余,皖江联中的课外活动也丰富多彩,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学校里的歌声总是此起彼伏;周末的师生同乐晚会上,同学们自编自演的击鼓传花、跳舞、讲故事等节目,滑稽诙谐,引起阵阵掌声和笑声。皖江联中的体育活动很普及,时常举行篮球、乒乓球、排球等项目的练习和比赛,还利用周末去附近单位举行友谊赛,皖江联中篮球球队胜多负少,成为皖江一支篮球劲旅。
历史将永远铭记
作为皖江抗日根据地创建初期最早兴办的、唯一的一所中学,皖江联中的创办受到了皖江区党委、行署、新四军第七师的高度重视。曾希圣、吕惠生、何伟、周新武等领导都曾到校讲话,并给师生作报告。
当然,皖江联中也在学生中建立了党的组织,并积极发展学生党员,有资料表明,一年半时间内先后发展了30余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入党。同时,学校也有学生自己的组织——学生会。学生会在学校党支部和校长领导下,发动和组织同学保证教学计划和各项任务的完成,开展多种形式的、适合学生特点的课外活动,反映学生对教学工作、生活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和要求……工作开展得也很活跃。
由于皖江联中办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到1945年初,皖江区党委又创办了皖江第二联立中学和和含中学等学校。1945年9月,遵照中共中央、中共华中局及新四军军部的指示,皖江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机关及部队分批撤出皖江解放区。10月初,学校中除部分在暑期前后已分配工作及一些就地隐蔽的学生以外,其他100余名学生根据组织安排,采取不同方式,分批、分期北撤。至此,皖江联中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
皖江联立中学师生当年洗澡的池塘。
创办于1942年3月,结束于1945年10月,皖江联中在两年半时间里,为皖江地区党、政、军各个部门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合格干部,为根据地建设培育了一批优秀青年。他们中不少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英勇奋斗,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也有许多人经过战争洗礼,新中国成立后还活跃在祖国的各条建设战线上。
总之,皖江联中的创办,对巩固和发展皖江敌后抗日根据地具有的重要意义。由于时代的发展,皖江联中创建地旧址蒋家冲和山西丁,现已合并为一个村庄,但其地理位置未变,所做出的历史贡献将会被永远铭记。
合报发现融媒体工作室
文:崔建军 程堂义 鲍雷
来源:合肥晚报
编辑 邓奇/值班主任 孙友琴/值班编委 王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