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7月27日,拂晓时分,淮安市盱眙县古桑乡的磙子涧村东,远处的一片田野间,某新四军部队正悄无声息地沿着乡间小路和田埂北撤。整个村庄仍沉浸在宁静的清晨,几乎没有任何动静。
在负责后方警戒的杨曾发,正在一处土坡上悄悄放哨。忽然,他眼前一亮,注意到不远处有一队敌人正骑着自行车缓缓接近。十几名敌人正沿着不远的土路朝着北方移动,从他们的行进速度来看,不久便会与前方的部队相遇。
杨曾发屏住呼吸,身体紧紧藏匿在周围的草丛中。他低下身子,手轻轻拨开草丛,透过细缝凝视敌人动向。心中一阵焦虑:这些敌人若发现了撤退的踪迹,恐怕整个北撤计划就会泡汤。
对方的队伍已经距离他越来越近,杨曾发紧张地思索着:“怎么办?”最终,心头一紧,他决定采取行动,打破僵局。杨曾发迅速抓起一块石块,用力站起,瞄准最前方的敌人,猛地一声怒吼,朝那人砸了过去。
“嗖!”石块划破空气,带着风声准确击中了骑在最前方的敌人胸口。虽然距离较远,打击并不致命,但足以吓得敌人一阵慌乱。那人突然歪斜了一下,猛地摔倒,连人带车滚进了旁边的沟壑中。
突然的变故让敌人纷纷停下车来,几人迅速下车,而另外一些人则调转车头,冲着杨曾发的藏身之地迅速逼近。
杨曾发见状,心中一喜,计划成功吸引了敌人注意。他趁机转身,毫不犹豫地朝村里奔去,打算利用村庄的复杂地形,为自己争取时间。然而,随着敌人的追赶声愈加临近,他意识到自己无法甩掉这些追兵。
杨曾发急得有些焦虑,拼命加快脚步,可无论怎么变换方向,身后的敌人似乎始终贴紧不放。眼看着后方的敌人越来越近,他心中的焦急与紧张也在不断升腾。就在他几乎找不到出路时,村民张全贵的出现,给了他一线生机。
当天清晨,张全贵如往常一样早早起床,打开院门,开始打扫院子。正在他清扫到院门口时,突然听到急促的脚步声,抬头一看,便见到一个神色焦急的军人飞奔而来。
“老乡,我姓杨,是新四军的战士。刚才被敌人发现了,现在他们正在追赶我,能不能帮帮我……”杨曾发的声音显得十分急促,脸上的焦虑也一目了然。
话未说完,远处村头突然传来一阵犬吠声,敌人已经追进了村内。张全贵毫不犹豫,一手提起扫帚,另一只手拉住杨曾发,迅速将他拉进自家院内。
情况危急,两人来不及多言,张全贵快速把杨曾发带到了家里的厨房。随后,他转身走到灶台前,轻轻挪开了一口大锅,将锅移到一旁。
“快,趁现在赶紧躲进去。”张全贵语气急切,催促杨曾发。
杨曾发毫不犹豫地跳进了锅灶台,张全贵将锅放回原位,随后迅速在灶口添了几根柴火,假装继续准备做饭。
这时,五六名持枪的敌人闯进了院内,向四周打量。领头的小头目环顾一圈,走到灶台前,用刀揭开锅盖,寻找藏匿的踪迹,但并未发现任何异样。
“你们看到有个新四军的士兵吗?”小头目一脸警惕,问张全贵。
“我这正准备做饭呢,刚才听到外面的狗叫声,没看到其他人。”张全贵镇定自若,回答道,手里还拿着几根柴火。
敌人并没有怀疑什么,搜查过后,决定离开,向其他地方去寻找目标。张全贵松了一口气,杨曾发则静静地躺在锅灶台内,屏息等待着敌人的离开。
午后,敌人彻底离开村庄,确认无敌人在附近后,杨曾发告别张全贵,匆匆向北追赶部队。
在那动荡的岁月里,无数普通的草根英雄在漆黑的时刻挺身而出,冒着生命危险为大义而战。许多这样的故事虽然未曾被历史记住,却始终是那段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画卷中,永远不可或缺的一笔。
感谢您的阅读,我是青史如烟,专注于聊一些小众历史的草根故事,欢迎大家关注,翻阅合集中的往期精彩内容,欢迎评论、转发,共同传递正能量,谢谢大家。
参考资料:《盱眙文史资料》,王德华口述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