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物质文明,我们不妨先从我最近的一次阅读经历说起。某个晚上,当我在照看孩子时感到有些无聊,我便拿起了《福尔摩斯探案集》。这本书的故事发生在1875至1907年间,恰逢英帝国的鼎盛时期。它的故事情节紧密融合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堪称写实作品。
在许多中国人眼中,这个时期的英国无疑代表了文明、自由、富裕和先进。然而,通过这本书,我看到的却是另一个画面。伦敦的交通主要依赖马车,街头随处可见马粪,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臭味。李·杰克逊在其著作《肮脏的老伦敦》中提到:“基本上伦敦的街道是由马粪构成的。成千上万的马匹在城市中劳作,难以避免地使得街道一片狼藉。不幸的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们还未能找到有效的清理方法。”伦敦街头常见流浪儿童,福尔摩斯的“少年侦探团”便是从这些孩子中挑选成员,华生第一次看到他们时曾写道:“我从未见过如此衣衫褴褛的孩子。”
当时,书中的富人群体很少是知识分子或技术专家,多为世袭贵族,诸如伯爵、侯爵、勋爵等,他们拥有一座或多座豪华庄园和十几位仆人。而福尔摩斯虽是剑桥大学的高材生,但到了三十多岁时,他连一间房子也租不起,最终在寻找合租人的过程中与华生相识。书中还提到,一位记者毕业于贝尔法斯特大学,但月收入竟然比伦敦街头的乞丐还少,最终他被迫改行成为乞丐,反而因此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当时,许多平民阶层出身的富人通过海外殖民地致富,他们或是掠夺当地土著贵族的财富(如《四签名》),或是抢劫白人的财产(如《博斯科姆比溪谷秘案》)。在英国的海外殖民地,英国人与当地土著之间的对立异常尖锐。英国人常常毫不犹豫地射杀土著,而一旦英国人落入土著之手,便会遭遇极其残酷的折磨(如《驼背人》)。而远洋渔船救起海中落难者后,也常逼迫这些人交出财物,然后再将其杀害(如《黑彼得》)。
在伦敦,各种犯罪案件层出不穷:抢银行、商业诈骗、盗窃、敲诈等。不仅如此,甚至一个晚上回家的穷人拿着一只剥皮生鹅走在路上,也会被街头的混混抢劫(如《蓝宝石案》)。伦敦街头充满了贫民,他们无家可归,每天靠打零工勉强维生,而这些聚集地往往是疫病传播的温床。与此同时,贵族们则大肆挥霍,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上投入大量金钱。例如,波西米亚王储为了取回一张自己亲昵的照片,居然愿意出价2000英镑,而当时伦敦一名家庭教师的年收入仅为60到80英镑。
令人更为惊讶的是,尽管医学科技在当时已进入近现代阶段,但面对种种晕厥现象时,医生的常见处理方法竟然是给患者灌下大量白兰地。虽然这不知是否科学,但这种治疗方式却在书中屡见不鲜。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富强、民主、文明的大英帝国?
从普通人角度看,英国的状况与《茶馆》所描绘的晚清社会有何本质区别呢?其实,除了这本书,还有许多文学作品展现了当时西方社会的真实面貌,如《麦琪的礼物》、《雾都孤儿》和《凡卡》;油画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甚至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些艺术创作生动地反映了西方普通人生活的艰难,和东方社会并没有本质区别。
整个20世纪,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进步,依旧无法让所有人过上富足的生活。那些受益的,始终是少数拥有资本和特权的人。即便清朝灭亡多年,中国普通人的生活状况依然没有太大改变。比如,二战期间,美国摄影师迈登斯拍摄的中国国统区的照片,展现了普通人生活的困苦。
此时,清朝已经灭亡几十年,但普通人的生存状况仍然没有任何改善。这个观点也在老舍的《茶馆》中有所体现。晚清时期,茶馆还能勉强维持经营,甚至想着开个分号;民国初期,艰难维持;随着军阀混战开始,经营几乎无法继续;直到蒋中正和美军进入北京时,茶馆几乎面临关门的命运。
关于精神文明,我必须说,我对如今许多人谈论西方文明“先进、自由、民主”这种观点感到很厌烦。西方提倡的“民主、文明、自由、博爱”,我们几千年前早就有了这些思想。孔子提到“仁者爱人”,孟子提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不就是西方“虚君”体制和“人权保障”吗?孟子讲的“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心,斯得民矣”不就是西方普选制度的根基吗?
同样,儒家经典中的“民之为道,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不正是西方社会物质保障和民主政治的核心理念吗?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不就是现代的养老金制度和生育保障制度吗?
这些概念早已存在于我们文化中,而西方所谓的“先进”,根本是建立在强大的物质基础上。当物质基础不足时,任何美好的理想都无法实现。西方能够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存,是因为他们的经济体系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与此相比,西方的成功更能体现出物质基础的重要性。
进一步分析,西方国家能够达到今天的高度,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英国、西欧等国家,通过殖民掠夺、产业分工、科技垄断等方式积累了巨大的财富。这种原始资本的积累,奠定了他们今天的强盛。
而当时的中国,尽管在洋务运动后发展了先进的军事科技,但清朝的腐败政权、缺乏战略眼光的领导层和无效的军队管理,让这些先进武器无力发挥作用。清朝与现代化脱节,尤其是军事上与外部世界的差距,最终导致了甲午战争的惨败。
总之,中国近代的落后,并非来自文化的落后,而是来自政治、经济和军事层面的实务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