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中共特工陆久之,44岁娶老蒋女儿,晚年与妻子分居,106岁逝世
迪丽瓦拉
2025-07-13 12:31:58
0

出身优渥却思想先进,不甘心做个“纨绔贵公子”,而是毅然奔赴革命洪流;冒着生命危险也要为国家解放、为国家安定奔走,去做异常困难的策反工作;虽成为

蒋介石女婿

,却能始终保持对国家的一片赤心,甚至晚年拒绝继承巨额遗产。

这个中共特工便是

陆久之

一生致力于为红色革命献身

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一起了解其光辉事迹。

出身富贵却奔赴革命

1902年一天,浙江军阀卢永祥的幕僚——

陆翰家中添了位小公子

,全家人喜笑颜开,陆翰更是十分看重这个儿子,起名

陆久之。

陆久之从生下来就生活在优渥的环境中,父亲陆翰曾任过

孙传芳的五省联军军法处处长

,所以陆久之深受父亲以身作则的教育熏陶,

性格中带着坚毅和勇于接受新潮的优良品质。

陆久之少年时代正逢

五四运动

的浪潮,颇受新思想的影响,从小便对《新青年》等一些思想进步的书刊很感兴趣,抵触封建文化。

所以很快他就成为了一个具有新思想的年轻人,并且内心里十分渴望参加革命,为了争得父亲的支持,他甚至把《新青年》这类带有进步思想的新书刊混入父亲常看的书中,久而久之,他的父亲也能了解到这些新思想,也明白儿子的想法,以沉默作为支持。

之后国内的发展形式逐渐向工人阶级靠拢,陆久之毅然决然顺应革命潮流,去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他来到上海地区,

成为了一名工人

,一个富家子弟为了革命事业放弃优渥的生活,这需要多大的勇气!从陆久之一辈子的特工生涯中可以窥见,他从未后悔过这个决定!

在上海做工人期间,陆久之认识了

蔡叔厚

随着交往深入,陆久之更加信赖和佩服这个朋友,原来蔡叔厚也是个革命者,他创办一家电机公司,但这家公司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的那般简单,

事实上,是上海地区的中共地下党联络的场所之一。

陆久之跟随蔡叔厚到公司帮忙,至此,

陆久之真正走上革命道路。

在蔡叔厚的帮忙搭桥牵线下,陆久之先是认识并结交了几位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经过党的不断考察,他们一致认为陆久之是个靠得住的青年。

于是,在1926年初,在中共党员

徐梅坤

的介绍下,陆久之进入

上海总工会秘书处

工作,因此

当上周总理的中间联络人

。陆久之多次想入党,但组织处于对他的安全考虑再三,没有同意。

到1927年蒋介石发动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国民党在上海组织工会统一委员会,由流氓头子

陈群、杨虎

等人组成,并任用残暴的青红帮头子

常玉清担任调查部长

,这些人到处搜捕革命烈士,制造白色恐怖。

由于周总理提前知道要成立工会,迫于形势当下组织决定

安排陆久之打入敌人内部

,以工会调查员的身份做掩护,刺探对我党有利的情报。

为了保证陆久之的卧底工作能顺利进行,党内只有少数人知道此事,

所以一时间许多共党都以为陆久之投靠了国民党,做了叛徒,十分唾弃他的行为

,就这样,陆久之忍辱负重,尽心尽力为革命事业服务。

在南昌起义中,我党重要人员

陈赓

由于腿部受伤,被卢冬生救下送上海治疗,不想这个消息被调查组的人知晓,火急火燎地冲进医务室抓人,却没料到已经被人秘密转移,原来陆久之早就给组织报了信。

1929年6月,陆久之接到组织任务,当时

日本共产党书记佐野学从苏联开完会回国,途经上海,陆久之需要掩护佐野学。

于是,佐野学一直被陆久之以日语老师的身份安排在自己家里住下,大家未起疑,可能想到,在佐野学即将踏上回国之路时被特务抓捕,陆久之一听说此消息,明白自己的身份要被识破了,遂收拾东西立马逃去日本。

他逃去日本后成为

早稻田大学的高材生

,不仅深得驻日大使许世英的赏识,还认识不少日本高层。他联系革命力量,和

廖承志

等人组织了革命团体

“读书会”

1932年,经党组织批准,陆久之和蔡叔厚等人加入

共产国际远东情报局

,陆久之作为东京站的负责人,在

沙文汉

陈修良夫妇

的协助下,主要负责收集日本军国主义的重要情报,陆久之曾冒着生命危险混入上野图书馆成功偷拍日本军事要塞地图。还有其他日本军事和政界的重要情报。

1938年,陆久之通过许世英介绍混入国民党

“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站”

,以重庆专员的身份出没于上海。为了更方便地完成组织交给他的任务,他利用自己显赫家世和日本留学的资历,不仅结识许多日本军方人士,创办“海安公司”,创办报刊,还在浦东开“璇宫舞厅”,以供我党地下聚会和交换情报。

在抗战时期,红色特工陆久之向我党提供了许多有利情报,并把抗战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解放区,他个人从未有过抱怨,一直坚定着革命信念,为人民办事。

成为蒋介石唯一女婿

1945年8月,日本鬼子投降后,汪精卫等日本走狗胆战兢兢,但此时的陆久之却坦然自若,摇身一变成为国民党的接收大员,

被第三方面军总司令汤恩伯任命为少将参议,专门负责对日侨日俘的宣传教育工作。

就这样凭着官场上的便利,陆久之在收集情报的同时,也出入军贵显赫的场合,

陆久之也遇到自己的爱情。

众人知道蒋介石有两个儿子,蒋经国和蒋纬国。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有个女儿

蒋瑶光

,老蒋非常喜欢和宠爱这个女儿。而关于蒋瑶光的身世,我们必须要说一说。

1920年,蒋介石和他

第三位夫人陈洁如

在上海结识,婚后,陈洁如几年未生育,夫妻俩一直期盼能有个孩子。

在黄埔军校期间,

廖仲恺的夫人何香凝

参观广州平民医院,正遇一位期盼生男孩的妇女又生育一胎女儿,这位妇女心灰意冷欲将孩子送人抚养,何香凝怜惜这个眼睛炯炯有神、脸蛋圆圆的小女孩儿,于是抱回家。

那天,陈洁如正巧来玩,当看到小女孩,竟露出欣喜的快乐容颜,抱在怀里爱不释手,

何香凝看出陈洁如的心思,就将女孩送给陈洁如抚养

,蒋介石得一乖巧可爱的女儿,很是高兴,特意取

小名为“陪陪”,大名叫蒋瑶光。

1938年初,蒋介石与陈洁如离婚

,几年后,陈洁如独自带着女儿居住于当时上海法租界的“巴黎新村”,母女俩相依为命。

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日军占领上海,此时,蒋瑶光已长成落落大方的大姑娘,有了自己的想法,她看上了一个朝鲜男人,不顾母亲反对嫁给他,并生了孩子。

不料这个朝鲜人是个日本特务,日本投降后,他深怕中国追责,连夜逃走了,只剩蒋瑶光独自拉扯孩子长大。

这就是蒋瑶光在遇见陆久之之前的境遇,我们同样看看陆久之的境遇。

陆久之于1925年娶了孙中山先生的挚友陈国权的掌上明珠陈宗蕙

,但由于陆久之长期从事不为人知的情报收集工作,再加上创办舞厅掩人耳目,在外人眼中几尽奢靡,为保护家人安全,陆久之并未将实情告知家里,也因此引发家庭矛盾,陈宗蕙饱受精神折磨,最终郁郁而终。

所以,蒋瑶光和陆久之后来都是单身状况。

1946年,陆久之受邀参加国民党高层军官的妻子周安琪举办的宴会,在这次宴会上,他遇到了比自己小20多岁的蒋瑶光,

两人一见面,便心心相惜。

陆久之知晓蒋瑶光的坎坷遭遇后,不禁心疼不已,也很佩服这位坚强的女性,而神态潇洒、举止大方、温文尔雅的陆久之也在此刻走进蒋瑶光心里,母亲陈洁如也对这位曾是日本早稻田留学生、又在上海商界很有名望的女婿很满意,

于是,两人在1946年结婚。

婚后,两人的生活一向很是和谐。但这桩婚姻在当时也引起社会各界关注,

他是蒋介石的唯一女婿

这意味着身份地位有一个质的飞跃,就算不努力,凭借这个身份,也能飞黄腾达。但陆久之始终不承认他是蒋家的皇亲国戚,原因大概有两点:

一是他和蒋瑶光结合之前,蒋瑶光和母亲已脱离了关系;而是他致力于革命事业,不委身于国民党势力。

但这层身份让当时的陆久之能更方便地去做地下联系工作,为我党的革命事业争取许多先机,陆久之坚定的革命信念,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铭记和学习。

甘冒险为国做策反工作

解放军进攻上海前夕,为减少伤亡,我党意在对

时任京沪杭警备司令汤恩伯进行策反

,最终决定此项重任交给陆久之。

陆久之和汤恩伯的关系,渊源颇深。此前陆久之担任上将参议时,与汤的关系很紧密,不管是微服私访、旅行出游,还是考察防御工事,总是陪伴左右。为何汤对陆久之如此信任,原来,他们在青年时代就已是熟识,感情深厚。

当年汤恩伯曾在

日本明治大学

学法律,但他对军事专业很感兴趣,一心想进陆军士官学校进修,但苦于没有人脉和门路。后来

在陆久之父亲的帮助下,汤恩伯终于如愿进入军校学习

,对于这份恩情,他一直记在心里。

学成回国后,又在陆翰的引荐下结识蒋介石身边的红人陈侠,这位伯乐一路提拔汤,使汤一步一步得蒋介石重用。所以,陆久之是汤在仕途中的中间人,所以两人的关系紧密就不难解释了。

然而策反汤恩伯不是一件易事,当时汤恩伯的恩师

陈仪

认为

“国民党大势已去

,希望汤能早做打算,甚至,还派部下带着亲笔书信

大势已去,识时务者为俊杰”

到上海鼓动全军起义,结果此行动被汤恩伯告密于蒋介石,

陈仪因此被软禁;

汤的军师

周天缪

也曾力劝他顺应民意,进行起义,结果被暗杀。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汤恩伯拥蒋的心思“坚不可摧”,他野心勃勃,想让他收手可谓艰难,陆久之知道对汤的策反是

一场持久的、异常困难、十分危险的战斗。

首先,陆久之打算从国民党将领和上海军政要员经常聚会之地——

三井花园别墅隔壁的“励志社”

入手,他想着,在这里总会遇到汤。事实上,确实偶遇几次,但人多口杂,不便交谈,只能作罢。

见此路行不通,陆久之只能另想办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陆久之决定去汤的府中拜访。几次去访,都未见汤的踪影,直到某天深夜,才等来匆匆回家的汤恩伯,陆久之当下就试探性地表示:

“我对识局很是担心,倘若国共和谈失败,到时解放军就会立即过江,不知总司令打算怎样应对?”

汤恩伯听后不屑一顾,他认为解放军没有飞机和军舰,不可能轻易突破长江天险,就算能过江,上海的防御足以周旋多日。陆久之又指出当下困难:

“我们的军心涣散,世军大多厌战,如果这时我们不顺应民心,只会白白苦了百姓,您觉得傅作义的和平之棋走的是否对?”

这一问让汤恩伯陷入沉思,良久试探性地问:

“听说傅作义目前已经下落不明,失去了自由?

陆久之趁机解释:

“如今上海的谣言很多,据我探查,傅作义将军选择走和平之路,深得民心,受到共产党的善待”。

汤听此之后还是决定从长计议。第二日,汤陆二人早餐后去花园散步,陆久之趁机又劝汤恩伯早做决定,并希望他不要做民族的罪人。汤只说了一句话:

“我从日本人手里接收上海,我也不想成为民族罪人,我会将上海完整地交还给上海民众。”

见汤有所松动,陆久之之后几天接连等候劝说。

直到渡江战役开始,南京宣布解放,陆久之最后向汤恩伯做了游说,催促他尽快顺应民心起义。就在汤恩伯快下定起义之时,不料老

蒋父子三人亲自到达上海进行督战

,门外传来警卫员报告的声音,蒋经国已到达汤府,

至此

,陆久之对汤的策反工作宣告失败

之后,陆久之又被组织委派去

策反国民党政府驻日军事代表团

因中日还没建立外交关系,陆久之只能偷渡到日本,他先抵达香港,再从香港秘密乘船到日本,住在同学谭觉真家中,伺机寻找机会。先找到

朱世明的机要秘书陆矩吾

,也是陆久之的叔父。叔父尽可能提供了帮助,并详细介绍了代表团的情况,认为

朱世明

策反的可能性很大。

得知陆久之专程来拜访,朱世明十分惊讶。陆久之意味深长地说:

“中共对朱团长目前的处境深表关切,特派吾来与你联络。”

朱世明当即表示自己不想参政,只想安稳度过晚年。

陆久之没有灰心,经过几天密谈,对朱世明的策反终于有进展,此时,谁也没想到,

蒋介石方面突然派人到东京监视朱的一举一动。

朱世明害怕东窗事发,逃去美国。陆久之趁乱策反几个代表起义,经一路波折回到北京,此次策反,也不算失败。

对于这两次策反行动,虽没取得大的成果,但是其中的困难和危险我们皆知,单是陆久之的勇气和决心就已经值得我们肃然起敬!

一片赤心,拒绝巨额遗产

1955年,潘杨案发,陆久之也因此受牵连被捕入狱,被判15年有期徒刑。

直到陈洁如亲自去北京向周总理陈情做请求,在周总理的积极干预下,陆久之终于在1962年被释放出狱。

但出狱后的陆久之生活一片狼狈,因为以前的复杂关系,他被扣上

潜伏特务

的帽子,在人前抬不起头。只能通过

在街上扫垃圾或窑厂做苦工

勉强维持自己的日常生活。

1971年陈洁如于香港病逝,她唯一的女儿蒋瑶光前去奔丧,不仅继承了母亲的巨额遗产,更和子女定居在香港,

她们多次劝陆久之也去香港

,一家人生活在一起。

但陆久之只是短暂去香港探亲后便返回上海

,他不想在这个特殊时期让妻女跟着自己受苦,他支持妻子定居香港的决定,这样也能让孩子过得好一些。就这样,夫妻二人一直分居生活。

去香港探亲那段时间,频频有人找上门来,对其进行劝说,想让陆久之去台湾好好做他的“蒋家女婿”,可陆久之始终不为所动,他坚定地说:

“我从十几岁就接触共产党,并追随周总理投身于革命事业,为了革命奔波半个多世纪,现在离去,要我再背叛自己的理想和初心,这是决不可能的。”

直到1996年,高龄94岁的陆久之的革命功劳才被肯定

,上海市委肯定了他的全部革命历史和革命贡献,参加革命的时间追溯到追随周总理开始革命的

1926年

,人们才知道红色特工陆久之的故事,纷纷感念陆老为祖国革命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中央组织部批准,给予陆老享受副市级离休干部的待遇,至此,被世人冤枉诋毁30余年之久的陆久之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回顾陆久之的一生,虽出身富贵,但却没有被优渥的家境滋养成一个只顾花天酒地的纨绔公子,而是勇于接受进步的新思潮,心气高贵,也愿意奔赴国家需要的工地做一名工人贡献自己的力量,结识志同道合的革命战友,在合适的时机勇于下定决心、毅然决然踏入波涛汹涌的革命洪流中。

两次困难重重的策反行动,即使也许会牺牲,即使一次会不成功,他都从没想过放弃,反而甘愿冒着生命危险,一次一次耐心、积极、灵活地进行策反,为祖国解放事业尽可能扫清障碍,他尽力了,他做的很好。

他从未有一刻放弃过报效祖国的立场。

陆久之将自己的一辈子无私地奉献给祖国的革命事业,

他是革命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也代表了千千万万向他一样的革命先驱,正是有他们坚定的革命信念,我们才有如今美好的生活,向所有红色革命者致敬!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商... #文史那些年# 读过《封神演义》的朋友肯定对殷商那个尽是传奇色彩的时期充满了好奇,神与妖是真实存在的...
重庆史研究会专家学者参观中共中... 本报讯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周双双 实习生 罗多多)8月20日,重庆史研究会组织参观北碚缙云山中...
原创 花... 原创作者:余世亮 当皇帝是门复杂的技艺,必然勤学苦练。 ——赵冬梅 ① 孙登(209年-241年)...
原创 古... “你去哪里呢?”“我出去买点东西”。 这种对话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在我们中国人的语境里,通常将购...
原创 没... 没有朱元璋,没有大明王朝,则后世再无中华! 也许很难理解,但这绝非危言耸听! 明朝成立之时,江南地区...
原创 司... 司马懿通过苦心经营,为后代留下强大根基,最终取代曹魏集团,建立晋国。于是有人不免会浮想联翩,如果诸葛...
原创 商... 相信很多人应该都看过《武王伐纣》的故事,尽管武王伐纣建立在一个虚幻的世界上,但是不得不说将商朝末年的...
原创 南... 南北一统:平陈后二将争功,得天下便忌臣僚 隋主杨坚再御广阳门,赐宴将士,门外堆满布帛,直达南郭,按...
原创 清... 宫女作为古代皇帝后宫的主力成分,其数量一直是非常庞大的存在。当历史的轨迹来到了中国古代社会最后一个王...
原创 明...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一代明君朱棣驾崩;继任者明仁宗朱高炽随即便废除了其父朱棣“下西洋”的政...
再道一声“小平您好” 今天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在这样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总能想到的,是那句亲切的“小平您好”。 40...
民国三十二年醒狮铜元介绍 民国三十二年醒狮铜元三十二年,即公元1943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此时,中国社会经济...
北京最早的志书 袁琳 《辑本析津志》中关于“大内方向”的内容 箕宿图(《星宿图说 》清代稿钞本) 尾宿图(《星...
原创 说... 1997年,对我国而言,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邓...
原创 和... 朱元璋手下名将如云,只有两个人最为特殊。《明史·汤和传》记载:“汤和,字鼎臣,濠人,与太祖同里。”《...
原创 1... 1950年,新中刚成不久,全国各地的人文风貌是什么样的?今天的一组1950年的老照片带你看当时的人与...
原创 清...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众所周知,清朝是关外游牧民族政权而来。其统治者爱新觉罗氏与绝大多数...
原创 慈... 说到晚清,有一个人不得不提,就是慈禧太后。这个站在权力之巅的女人,几乎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连光绪皇...
原创 世... 古代东亚长时间存在一种以朝贡为核心的国际秩序,是世界外交史上的一朵奇葩,朝贡体系的核心逻辑为一统天下...
原创 还... 清朝帝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古代帝王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他们的生活是否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