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令士兵表演自刎,杀忠良,害百姓,易中天:勾践不是个“好东西”
迪丽瓦拉
2025-07-13 16:33:13
0

“百二秦川终属楚,三千越甲可吞吴。”

在中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报仇雪恨、灭掉吴国的故事可谓是妇孺皆知。勾践在大多数人心中也一直是雄霸天下的英雄人物。

然而,易中天却评勾践“最不是个东西”。

近代以来流行“疑古”。官方用来盖棺定论的史书被“疑古派”嗤之以鼻,许多古代帝王被重新审视。

历史真相难以还原。所以,比起争论勾践其人秉性如何、功过几成,更重要的是历史事件背后的动因。

暴君

易中天之所以贬斥勾践,主要是由于以下三件事。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逝世,勾践即位。吴王阖闾见越国新主年少,便起兵伐越。双方兵戎相见时,勾践令敢死队列于阵前,前赴后继地表演自刎的戏码。阖闾看得入迷,越军趁机进攻,大败吴军,阖闾随后伤重身亡。

史载春秋时期的战争是贵族之间的战争,为了掠夺财富和扩大影响力,很少有灭国的情况出现,这也是为什么夫差并没有趁胜灭掉越国的原因之一。此外,还存在很多贵族礼仪,军队规模比较少,战争时间也很短。

可见,春秋时期的战争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让士兵集体自刎的说法听上去蹊跷,也是合理的——在所有人都按部就班准备战前祭祀等环节的时候来这么一出,自然可以出其不意。

这件事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勾践为了赢得胜利,不择手段的狠辣一面。但这无可厚非。

彼时吴王阖闾作为威震中原的“霸主”,其兵力是不可小觑的。吴军来势汹汹,勾践的处境正和项羽背水一战、破釜沉舟时的一样,只有用非常手段才可能取得胜利。

勾践被夫差放回越国之后,卧薪尝胆,励精图治,重视生产,几乎“家家有余粮”。为了削弱吴国,勾践向吴国借了一万石粮食,并在第二年归还了一万石煮熟的种子。吴国播种这批种子,最终颗粒无收,吴国也自此一蹶不振。

倘若此事属实,勾践未免显得“忘恩负义”。

粮食关系重大,不仅仅是士兵贵族,全国所有无辜百姓也要因此一并遭殃。饥荒爆发,成千上完的家庭全年颗粒无收,只能妻离子散,流民饿殍随处可见。这是怎样的惨状!

上古政权更替从鲜有屠杀百姓的情况,周初的战争也几乎不会波及到手无寸铁的人。而战国时期的战争陡然变得毫无礼仪可言,大批的壮丁和百姓被卷入其中。

战国不仁不义、礼崩乐坏的诸侯混战,可以说是从勾践这里便瞧见了端倪。相比之下,吴国仍然遵守着礼节。

文种是为越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勾践消灭吴国之后,想要北上中原称霸,与文种产生了分歧。文种开始拒绝上朝,随后在奸人的陷害下,勾践以文种谋反为由赐剑令其自刎。

此事是典型的“诛杀功臣”。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是司马迁对勾践的评价,还说他“可共患难,不可共享乐”。

“不教将军见太平”的事情在历史上比比皆是。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是历史上杀功臣最多的两位开国皇帝。

韩信、彭越和英布并称汉初三大名将,建国不久,韩、彭二人便被刘邦借故杀害,英布恐殃及自身,起兵造反,不久兵败身亡。朱元璋在“明初四大案”中不仅诛杀了李善长、蓝玉等与他在沙场上同生共死的老臣,更是诛杀连坐者数万人。

“自古伴君如伴虎,一将功成万骨枯。”功成身退者少之又少。

对比被诛杀的文种,范蠡则及时地离开勾践。帝王皆是孤家寡人,身处权力的制高点迫使他们难以从义气出发考虑问题。在和平年代,手握重权的开国元老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如范蠡一般隐逸,要么一生不得重用或直接命丧黄泉。

所以,并非勾践独个“不可共享乐”,而是一切帝王都不可能与功臣共享和平安乐。

英雄

勾践所做的最为人称道的事主要有二。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公元前494年,勾践大败于吴军,困于会稽,此时仅剩五千士兵。勾践听取了文种的建议,向吴王夫差求和,并携夫人和文种、范蠡等一起入吴,甘做吴王奴仆。

夫差以为勾践君臣真心归顺,两年后放虎归山,终究为自己留下巨大的隐患。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常有交换质子的情况出现,有时是为了互相取信,有时则是弱国对强国有所求。秦始皇少年时期便曾在赵国做过质子。

质子是礼崩乐坏的象征,春秋初年“周郑交质”事件表明周王室的威严已经消失殆尽。

勾践在吴国的两年生活显然是一种质子交换行为,其本质自然是弱国“有所求”。所以,吴王夫差勾践回国可能也不仅仅是美人计的作用,而是遵守了不伤质子性命的旧习。

勾践作为一国之君,从小接受着众星捧月一般的待遇,何尝经历过吃糠咽菜、喂牛放马的生活?更不用提向自己的仇敌俯首称臣,低三下四。可见,此人忍耐力极强,也善于伪装。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提及,勾践床前挂有苦胆,每日都要尝一尝以提醒自己在吴国的屈辱经历,最终在这样的激励下,勾践成功壮大越国,报仇雪恨。

“卧薪尝胆”的故事激励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不忘初心,做任何事都要时刻谨记自己的初衷,并付诸实践。

然而,关于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曾经有人做出质疑。首先,《史记》中并没有关于“卧薪”的描述。

再次,苦胆,只有新鲜猪胆尝来苦涩,风干或煮熟则苦味大减。若勾践每日悬挂的都是新鲜猪胆,有学者质疑这需要每日宰杀一头猪,不符合勾践勤俭的作风。

笔者认为,这并非疑点。没人买的苦胆必然是市场、屠户抛弃不要之物,所以只要想取也是十分容易的,何须每日专门为取胆而杀猪。

至于这“卧薪”,可能确实有后人添油加醋的成分。

结语

春秋末期本就是礼崩乐坏的年代,而勾践便是这场反叛运动的先锋,礼仪、规则被他尽数踩在脚下,文种代表的卿士开始走向历史舞台中央,充斥着鲜血和传奇的战国即将拉开帷幕。

时势造英雄。在那个时代,抛开仁义道德,如吴国一般循规蹈矩的国家只能走向衰亡,胜利的天平终究开始向那些缺乏人性的自刎表演、那些阴谋诡计倾斜。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清... 清朝的建立离不开那些为家族做出巨大贡献的皇子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便是铁帽子王。而在这八位铁帽子王...
原创 朱... 明孝陵:朱元璋的永恒守护 提起明孝陵,许多人都不陌生。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它不仅是中国历史...
原创 蜀... 在汉末三国时期,武将的官职体系相当复杂且具有层次性。按从高到低的顺序,大致可以划分为:大将军(大司马...
原创 明...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句...
原创 蜀... 公元263年,司马昭为实现自己取代魏国的野心,在朝廷及百姓反对的情况下,决定采取极端手段,派遣钟会、...
原创 康... “朕亦无过(李)光地者”——康熙 康熙皇帝,一位杰出的统治者,以其智慧和宽容著称于世。在他漫长而富有...
原创 萧... 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6月12日),字叔达,小字练儿,出生于南兰陵郡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埤...
原创 陶... 陶谦让徐州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在63岁时去世,临终前他做出了一个极为重大的决定——将自己治下的...
原创 朱... 一、朱标是朱元璋的“福星” 在《山河月明》中,朱元璋与太子朱标的几次互动,处理得相当巧妙,给人留下了...
原创 明... 公元1644年农历3月18日,李自成攻陷北京并迫使崇祯皇帝自缢身亡,明朝的北都陷落之后,南京作为明朝...
原创 朱... 在中国古代,许多历史时期的帝王都得到了能人志士的辅佐。这些能人不仅仅有着过人的武艺,还有着卓越的智慧...
原创 努... 1626年,努尔哈赤在68岁时去世,女真族迎来了年仅35岁的皇太极。这一变故在很多人眼中似乎并不算是...
原创 看... 当我们提到“过去总是有迹可循”这句话时,确实能深刻体会到,很多时候,历史的真相并不像影视作品或口耳相...
原创 当... 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迅速分化为两大阵营:一方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另一方则是以苏联为领导的社会主义...
原创 西... “八柱国”是指八位柱国大将军的简称,这些人物包括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赵贵、于谨、独孤信和侯莫陈...
原创 刘... 提到三国,几乎每个人都十分熟悉,它是我们从小就热爱的经典文学作品,不仅影响深远,且改编成了许多影视剧...
原创 尉... 在隋朝的猛将排行榜中,秦琼和尉迟恭无疑是两位声名显赫的武将,他们被誉为“万人敌”,是李唐帝国的重臣。...
原创 清... 清朝末代格格:金默玉的一生与皇室丑闻 清朝末期,清皇室的皇子、公主们曾是朝堂上最尊贵的存在,然而随着...
原创 清... 公元1643年,清朝的奠基人皇太极离奇去世,给朝廷带来了空前的政治动荡。在一番权力斗争之后,年仅6岁...
原创 明... 大明王朝的辉煌与遗憾:名字背后的玄机 大明王朝,作为中国封建历史的璀璨明星,几百年来一直在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