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创作激励计划#
一、主要内容
1. 高俅因球技得端王赏识,后端王登基为徽宗,高俅被抬举为殿帅府太尉。高俅上任后,因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患病未到任而大怒,要捉拿他。
2. 王进为躲避高俅迫害,与母亲商议后决定私走延安府,投奔老种经略相公。途中错过宿头,借宿史太公庄上。王进见史进使棒有破绽,便展示技艺,史进拜其为师。半年后,王进离去,史太公染病去世,史进接管庄中事务。
3. 少华山有朱武、陈达、杨春三个强人,陈达不听朱武、杨春劝告,执意攻打史家村,被史进擒获。朱武、杨春用苦计求史进放过陈达,史进感其义气,放了他们。此后,双方常有往来。
4. 史进邀请朱武等三人中秋来庄上赏月饮酒,庄客王四送请书时醉酒丢失回书和银子,被猎户李吉捡去并告发。中秋夜,华阴县县尉带人包围史家庄,欲捉拿史进和朱武等人。
二、阅读重点
1. 人物形象:
- 高俅:本是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因球技得到端王赏识,从而发迹。他奸诈、狠毒,睚眦必报,成为殿帅府太尉后,因私仇欲加害王进。
- 王进:八十万禁军教头,武艺高强,为人正直。他因父亲曾打翻高俅,担心被高俅报复,无奈选择私走延安府。他对母亲孝顺,行事谨慎。
- 史进:史太公之子,喜欢刺枪使棒,性格豪爽、讲义气。他起初轻视王进,后被王进的武艺折服,拜其为师。他对朱武等人重情重义,因敬佩他们的义气而放过他们。
- 朱武、陈达、杨春:少华山的三个头领,朱武有谋略,陈达鲁莽,杨春较为谨慎。他们因山寨钱粮欠少,打算劫掳华阴县。
2. 情节发展:
- 高俅发迹:高俅因帮闲被赶出东京,后投奔柳世权。哲宗天子大赦天下后,他回到东京,经董将士、小苏学士推荐,成为小王都太尉的亲随。小王都太尉庆生时,高俅因球技被端王看中,留在宫中。端王登基后,高俅被抬举为殿帅府太尉。
- 王进私走:高俅成为殿帅府太尉后,欲加害王进。王进与母亲商议后,决定前往延安府投奔老种经略相公。途中借宿史太公庄上,偶遇史进并展示武艺,史进拜他为师。半年后,王进离去。
- 史进与少华山强人纠葛:少华山有朱武、陈达、杨春三个强人,陈达不听朱武、杨春劝告,执意攻打史家村,被史进擒获。朱武、杨春用苦计求史进放过陈达,史进感其义气,放了他们。此后,双方常有往来。史进邀请朱武等三人中秋来庄上赏月饮酒,庄客王四送请书时醉酒丢失回书和银子,被猎户李吉捡去并告发。中秋夜,华阴县县尉带人包围史家庄。
3. 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 文中通过高俅的语言“你那厮便是都军教头王升的儿子?”“这厮!你爷是街市上使花棒卖药的,你省的甚么武艺!前官没眼,参你做个教头,如何敢小觑我,不伏俺点视!你托谁的势要,推病在家安闲快乐!”等,展现了他的嚣张跋扈。
- 王进与史进初次见面时,对史进的棒法进行评价“这棒也使得好了。只是有破绽,赢不得真好汉。”以及后来与陈达的打斗描写“史进卖个破绽,让陈达把枪望心窝里搠来,史进却把腰一闪,陈达和枪入怀里来。史进轻舒猿臂,款扭狼腰,只一挟,把陈达轻轻摘离了嵌花鞍,款款揪住了线搭膊,丢在马前受降。”等,突出了王进的武艺高强和经验丰富。
- 史进的语言“我听得少华山上有三个强人,聚集着五七百小喽啰,打家劫舍。这厮们既然大弄,必然早晚要来俺村中啰唣。我今特请你众人来商议,倘若那厮们来时,各家准备。我庄上打起梆子,你众人可各执枪棒前来救应。你各家有事,亦是如此。递相救护,共保村坊。如若强人自来,都是我来理会。”体现了他的勇敢和担当。
三、思考问题
1. 高俅是如何发迹的?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什么现象?
- 高俅发迹的过程:高俅因踢得一脚好气球,得到端王赏识,端王登基后,高俅被抬举为殿帅府太尉。
- 反映的社会现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一个人的才能和品德并非晋升的关键,而是凭借机缘和权贵的赏识。这种现象表明社会秩序混乱,正义难以伸张,普通人的努力和才华难以得到应有的回报。
2. 王进为什么要私走延安府?他的性格特点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 王进私走延安府的原因:王进的父亲曾打翻高俅,高俅得势后成为殿帅府太尉,欲加害王进。王进深知高俅的为人,明白自己在他手下难以保全,为了避免遭受迫害,只能选择私走延安府。
- 性格特点的体现:
- 谨慎:王进在得知高俅成为自己的上司后,意识到危险来临,与母亲商议对策,决定逃离东京,体现了他的谨慎。
- 孝顺:王进私走延安府的主要原因是为了保护母亲,不让母亲受到牵连,体现了他的孝顺。
- 果断:王进在决定私走后,迅速收拾行李,果断离开东京,没有丝毫犹豫,体现了他的果断。
3. 史进与朱武等人的交往体现了他怎样的价值观?
- 史进与朱武等人的交往体现了他重义气、轻名利的价值观。他起初抓住陈达,本可将其解官请赏,但因敬佩朱武、杨春的义气,不顾可能带来的麻烦,放了陈达。此后,他与朱武等人频繁往来,互赠礼物,表明他珍视这种义气之交,而不是看重名利。
4. 李吉告发史进的行为说明了什么?
- 李吉告发史进的行为说明了他的贪婪和自私。他看到王四搭膊里的银子和回书,想到华阴县里的赏钱,便不顾与史进往日的交情,将银子和书拿去告发,企图获取私利。这一行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一些人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