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毛主席新画像挂上天安门后,北京市民议论纷纷:为何只有一只耳朵
迪丽瓦拉
2025-07-14 01:02:50
0

文|

九月纪实

编辑|

九月纪实

1950年5月,为了迎接国际劳动节的到来,北京天安门城楼上悬挂出了一幅

最新的毛主席画像

然而,画像刚挂上去不久,就引起了北京市民的争议。不少人认为天安门城楼上那幅画像中的毛主席只露出了一只耳朵,而且视线也太过朝上,

整体感觉不太好看

群众的议论声很快就传到了上级领导部门,中央很重视人民的意见,迅速就将这幅画像给撤了下来。

画像为何会这样创作,它又究竟出自谁手?

首次出现的画像

1949年2月,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隆重的北平解放大会,20多万人热情参与,庆祝解放,也是在这一天,天安门城楼上

首次悬挂起了毛主席的画像

当时,北平解放的消息传到了城内,正值元宵佳节,所有人都激动无比。

与此同时,北平艺专学校的师生们

也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

学校的美术老师董希文收到了来自组织的邀请,希望他能

为即将到来的解放庆祝仪式

,绘制一些宣传画像。

收到任务后,董希文立刻组织学生加紧绘制画像,力求要在仪式开始之前,完美完成任务。

活动当天,师生们抬着

八幅六尺宽、八尺长的领导人肖像和宣传画

准时出现在了天安门广场,在有序的指挥安排下,这些画像被一一悬挂到了天安门城楼上。

画像一字排开,毛主席的画像居于城楼中上方,两侧分别是朱德、聂荣臻、叶剑英等国家领导人的画像,这也是

历史上唯一的一次

如此多的画像同时出现在城楼之上。

同年7月7日,为了纪念“七七”抗战12周年,在董希文的主笔下,第二幅毛主席画像与朱德画像被同时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之上。

那现在天安门城楼上仅有一幅的毛主席画像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1949年,开国大典举办在即,

为了彰显全国人民对于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敬意

,中央决定在天安门城楼上只悬挂一幅毛主席的画像。

经过商议,这个工作由曾经参与过人民币、国徽等设计任务的优秀美术教师周令钊负责。北平解放之后,

不少会场、谈判场所悬挂的毛主席画像都是出自他手

为了更好地呈现画像效果,周总理还多次派人为毛主席拍摄照片,让他确定想要选用的照片。

然而,众多的照片里,却

没有一张能够让毛主席感到满意的

毛主席认为画像既然是要悬挂到天安门城楼上,让所有人都可以看到,还是

选择自然一点的照片比较合适

。这些刻意拍摄的照片,看上去有些过于一本正经了。

听到毛主席的意见后,周总理又连忙派人寻找了一组毛主席在延安的生活照片送了过去,让他选择。

从摆放在面前的照片中,毛主席一下子就选中了那张摄影师随机记录下的

他和朱瑞的合影

。照片中的毛主席头戴八角帽,目光深邃地注视着远方,面带微笑,伟人气质尽显。

这也是

当时在解放区里流行度最广的一张领袖像

照片选定之后,周令钊与学生们立即开始行动,他们首先通过实地测量确定了画框的最佳尺寸,而后将照片以方格放大法,在小稿上打上格子,最后再放大为大画。

为了更好地固定画像,画面背板是用铁皮制作而成的,整幅画像

高6.4米、宽5米、加上相框总重达1.5吨

在整个绘制过程中,周令钊一直都站在三层高的脚手架上进行创作,期间他需要不断地爬上爬下,调制油彩,观看画面比例。

绘制期间,时任北平市市长的聂荣臻曾到现场观看。看到画像以后,聂荣臻忍不住赞叹,

画得实在是太像了

。但同时,

聂荣臻也对画像提出了一点建议

聂荣臻认为,画像中

毛主席衣领的扣子应该要扣好

周令钊参考的照片上毛主席是处于一个比较随意自然的状态,衣领的扣子也是解开的,但这幅画像是要放在开国大典上的,还是应该严肃点为好。

周令钊按照聂荣臻的建议进行了修改,最终画像呈现出来的整体效果也更显庄严齐整。

但就在

开国大典举行的前一天夜里

周令钊却又收到了紧急修改画像的要求

原来,在参考的照片上有几个字,周令钊也将它给画到了画像上,但中央在检查时认为,毛主席的画像上不应该出现文字,要求他

将画面上的文字给去掉

收到意见后,周令钊立即拿着工具赶到了天安门城楼前进行修改。他站在梯子上,用画笔

将有字的位置全部都改成了深色的中山装

,还在衣服上又加上了一颗扣子。

周令钊一手提着油漆桶,一手拿着画笔,整个人忙碌不已,一直到天色大亮,他才将画像改好,而后他就又匆忙赶到开国大典的队伍之中,

亲眼见证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时刻

引起争议的画像

在这个时期,毛主席的画像

并非是每天都悬挂

在天安门城楼上,只有在重大节假日的时候,才会悬挂10天左右。

新中国的正式成立也吸引了众多的国际目光,毛主席的一举一动更是备受关注。1950年1月,

毛主席首次以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身份访问苏联

当时恰逢斯大林的七十岁寿诞,毛主席还特地准备了几车的中国特产作为贺礼赠送给斯大林。而这次会面也被看做是两国历史上的重要外交事件,被全球记者广泛报道。

但新闻报道发布以后,

一张照片却引起了当时中央宣传部部长胡乔木的注意

报纸上刊登的照片是毛主席与斯大林的合照,画面上

毛主席身穿黑色中山装,身姿挺拔

,但与旁边一身华丽元帅服的斯大林一对比,就会显得毛主席过于朴素了些。

而5月1日的国际劳动节也即将到来,戴着帽子的毛主席画像也与季节有些违和,毛主席的形象代表的是整个中国,而他的画像也是中国向世界展现毛主席伟人形象的窗口,不可大意。

于是,综合考虑之后,中央下令,

重新绘制毛主席的画像

。胡乔木很快就找来了当时在国内很有名气的画家辛莽,来全权负责这件事情。

接到任务以后,辛莽显得十分激动,在胡乔木的安排下,他进入了中南海,为画像的绘制做前期的准备工作。

那张引起北京市民争议的照片,也就是从这里开始出现问题的。

辛莽翻阅了大量毛主席的照片,经过仔细地比较,最终他选定了一张毛主席视线微微向上,并且头上没有戴帽子的

半侧面的照片作为画像的参考摹本。

由于辛莽没有过绘制巨型人物肖像画作的经验,他还找来了左辉、张松鹤等人协助,而辛莽则主要

负责把握画作的最终呈现效果

画像的绘制过程很顺利,也如期在“五一”之前正式挂到了天安门城楼之上。

可随着观看人员的数量增多,

对于画像的议论声也就越来越大

不少人都表示,这幅画像中的

毛主席双眼微微向上看

,而且只露出了一只耳朵,画面整体看上去,给人毛主席和人民群众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感的错觉。

而且画像内容有些失真,不能很好地展现出毛主席的领袖风采。

中央在收到群众对于画像的意见反馈之后,马上就召开了研究会议,讨论中领导

认为群众的意见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应该重视。

于是中央又通知辛莽团队重新绘制一幅毛主席的画像,并迅速派人将这张画像从天安门城楼上撤了下来。

辛莽在收到任务后深感责任重大,他积极吸取了上次的经验教训,重新开始挑选合适的参考照片,

准备重新绘制画像

经过反复挑选,辛莽最终决定采用毛主席最新确定的一张标准照做为参考。

那这张标准照又是怎么来的?

最终的画像效果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心意呢?

当时中央认为应该为毛主席制作一张专门的标准照片,用于国家和毛主席形象的宣传,并将这个重大的任务交给了新闻摄影局的陈石林来负责。

陈石林将开国大典时期及

最新的毛主席照片

全部搜集到了一起,按照毛主席“自然”的要求,他将所有照片一一比对,最终选定了一张毛主席与全国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的合影。

为了将合影中毛主席的形象准确地截取出来,陈石林一连几天都在不停地对照片进行修改和加工。

而后他又以翻拍的方式,重新拍出一张

细节丰富,光线适宜的毛主席标准像的照片

随后,辛莽团队就以这张毛主席亲自选定的标准照为参考,最终绘制出了一张目光平视远方的毛主席画像,并于当年的国庆节悬挂到了城楼之上。

这幅画像悬挂到天安门城楼上以后,

收获了群众们一致的好评

。不过此时的毛主席画像依旧是只有特定的日子才会展出。

毛主席的画像究竟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一直悬挂

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呢?

邓小平表态,永远保留

1966年8月,中央经过研究讨论,郑重决定此后在天安门城楼上

永久悬挂毛主席的画像。

自1949年至今,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前后更换了多名优秀的画师,经历了数次更迭。现在人们看到的就是由画师王国栋及他的徒弟葛小光绘制而成的版本。

王国栋通过自己长期的观察研究以及高超的绘画技术,完美地呈现出了

毛主席伟岸的形象

,整幅画作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去,都能够感受到毛主席亲切和蔼的目光。

毛主席画像的永久保留还和邓小平有着密切的关系。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中国进入到了改革开放的新阶段。中央为了落实

“以人民群众为本”

的规定,认为应该适当地减少公共场所中对于毛主席个人形象的宣传。

于是,1980年7月,组织派人将悬挂于人民大会堂的两张毛主席画像给取了下来。但此事却被有心的外国记者在全球大肆传播,意图破坏我国党和人民之间的情感关系。

之后,邓小平在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就有一位名叫

法拉奇的意大利记者

,针对毛主席画像的事情向他提问。

也正是这次采访,向全世界宣布了毛主席画像将永远悬挂于天安门城楼之上。

这位记者最为出名的便是喜欢

给被采访者设下语言陷阱

。在采访邓小平时,法拉奇再次展现出了自己一贯的风格。

她向邓小平提出了一个看似十分直白的问题:

“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

听到法拉奇的提问,

邓小平并不觉得意外

,他清楚法拉奇话中的含义,于是邓小平十分干脆地回答:

“永远要保留下去!”

观察到法拉奇

脸上明显惊讶的神色

,邓小平继续说道:

“过去毛主席像挂得太多,到处都挂,并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也并不表明对毛主席的尊重,从中国人的情感角度来说,我们会把毛主席作为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

邓小平坚定的语气,也透过法拉奇的采访,让全世界都看到了

中国人民对于伟大领袖毛主席最为崇高的敬意

毛主席将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他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他在祖国山河飘摇、局势动荡的时候挺身而出,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

是他在党和人民的生死存亡之际,力挽狂澜,

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在他的英明领导下,中国人民一改往日任人宰割的模样,敢于奋起反抗,同欺辱中国的侵略者顽强斗争。

面对作战条件艰难,敌我力量悬殊的不利局面,毛主席以他睿智的战略目光和坚实的理论思想,指挥着我军战士英勇斗争,最终取得了

伟大的胜利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

毛主席那振奋人心

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仍旧在无数人的心间回响。

毛主席始终心系人民,他所提出的

“为人民服务”

的理念,不仅是他对党和国家公务人员的工作要求,更是他辉煌人生的真实写照。

毛主席伟大的革命斗争精神,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们,矢志不移地为了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时至今日,天安门城楼上的庄严悬挂的毛主席画像,已经成为了所有人心目中北京的一个标志,无数人

为了瞻仰伟人的风采

而来到天安门广场。

而在这幅画像的背后,更是

饱含着中国人民对于伟人从未停止过的思念

。透过画像,人民仿佛再次见到了毛主席那伟岸的身姿。

画像中的毛主席时刻都在

注视着他深爱的祖国和人民

,见证着中国的飞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还将永远陪伴着中国继续前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西... 在整个世界的历史上,女人带兵打仗都是十分罕见的事情。就拿中国来说,能真正带兵的女将如凤毛麟角,而能够...
感受红色文化,品味人文故事 众所周知,武汉这座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社会实践期间,特意挑选了在武汉当地展开,这座城市不仅有浓厚的红...
原创 关... 有人这么说,大家看看有什么看法:能不能别吹蜀汉了,关羽的忠义属于投降曹操,走麦城后,被东吴抓了,跪地...
原创 清... 我们看过不少的清朝宫斗剧,剧里的后宫妃子甚至官员妻妾们都长得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然而随着一张张清朝...
原创 隋... 公元581年,北周大将杨坚在灭了陈国之后,彻底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三国、魏晋、南北朝约370年混乱局面...
原创 皇...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政权的朝代,明朝时期不仅经济、政治、军事上都得到了空前发展,明成祖朱棣甚...
原创 他... 在新中国的开国中将里,有些将领论资历和职务,授予上将是没有问题,像程世才将军,为何被授予了中将? ...
原创 李... 一、前言 千年的尘埃掩埋了历史的真相,李治,这个名字在岁月的长河中被误解与争议缠绕。 他的故事,如同...
原创 奇... 1924年11月,中央首次设立中央政治局,至此政治局成为党内最高决策层。新中国成立后,这一制度被沿袭...
原创 张... 作为东汉末年最大规模起义的首领,张角在正史中并没有列传,但是《后汉书》和《资治通鉴》中还是能找到他的...
原创 都... 大家都很了解了,伟人对自己指挥的许多大小战役,以“四渡赤水”的评价最高,堪称自己平生最得意之作,神来...
原创 春... 老子,姓李,名耳,也称老聃,号老子。春秋时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 孔子曾向...
原创 太... 2002年12月28日,在山西省晋城市凤台东街,晋城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现代建筑的外观采用大量...
原创 魏... 魏国集团3大王牌名将,张辽上榜,第2名人人都知道 魏国集团3大王牌名将,张辽上榜,第2名人人都知道。...
原创 为... 很多人没有注意到一点,世界上几乎每个国家都在向西方学习,但绝大多数都没有好下场。非西方国家已经向西方...
原创 她... 他曾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因爱梅花被封为贵妃,可因贵妃杨玉环的到来,她被打入冷宫,安史之乱爆发后,她...
原创 李... 李斯有一个理论,叫做“仓中鼠”,意思就是人这一生,要像仓中老鼠那般能够自由自在的生活。而李斯想要的生...
穿山越岭寻古迹 江西扎实推进第... 中新网南昌8月19日电 (巫发阳)夏日炎炎,一群穿着马甲的普查队员翻山越岭、穿街走巷,针对新发现的不...
原创 八... 作者:忘情 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 众所周知,1941年至1942年,华北敌后抗日战场迎来了最艰苦...
原创 史...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漫长封建社会中,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们或者经历了中华民族成发展的高峰,或者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