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修筑纪念路是为了纪念谁,开辟广中路的主要用途是什么?昨天,“江湾:历史与风景”读书分享会在上海书展现场举行。《江湾:见证上海近代的历史》一书作者、东华大学教授陈祖恩围绕“江湾镇旧事”“江湾:英勇抗战的圣地”“粤东中学:江湾的木棉花”等主题,讲述了江湾从田野小镇到“华界之光”的历程,从小切口见证上海的近代历史。
虹口区地方志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江湾:见证上海近代的历史》一书由该办公室策划推出,于5月由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书聚焦虹口区江湾镇并辐射周边地区,从档案文献、调查报告、报纸期刊等历史资料中发掘,以12个专题100余幅图照,将历史上的江湾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也是该办做好虹口“文化三地”挖掘研究工作的最新成果,进一步丰富了辖区地情资料。
“今天去什么地方玩?”“去江湾。”陈祖恩说,近代江湾繁荣发达,特别是随着淞沪铁路贯通,这里成了上海市民非常重要的旅游观光景点。江湾以虬江屈曲入境而得名,成陆距今1200余年,江湾市镇始建于宋。所谓“金罗店、银南翔、铜江湾、铁大场”的“铜江湾”,就是指以今虹口区江湾镇为核心的江湾地区。曾经的江湾,覆盖了今天的虹口、杨浦、宝山、原闸北地区,包括虹口区江湾镇街道全域,宝山区高境庙地区,杨浦区江湾五角场、新江湾城地区,以及静安区的部分区域。
根据“大上海计划”,当时江湾一带约7000亩土地被划为市中心区域。彼时的江湾很先进:电话始于1926年,公共汽车1928年就通到了江湾,自来水在1929年就有了。这里商铺林立,玉佛寺就起源于江湾。教育资源丰沛,包括复旦大学、国立劳动大学、持志学院等七所国立大学设立于此。在许多行政区都只有诊所时,名医后代蔡香荪、朱子云、王汉礼、徐可陞等人捐资创设了江湾医院。这里也吸引了许多名人聚集,漫画家丰子恺的缘缘堂最早就在江湾,弘一法师李叔同还在这个缘缘堂与丰子恺一家住过一个多月;油画家陈抱一的画室位于江湾的陈家花园,画家丁悚常来这里为模特儿拍摄照片。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军连续数月对江湾进行狂轰滥炸,炮弹每隔三五分钟就落在镇上,仅剩一条纪念路仍在。陈祖恩分享了一张从日本进攻江湾的图片,他认为,无论是从黄浦江发兵向江湾直线进攻,还是从吴淞口发兵进攻,江湾都是日军攻击的战略重点。淞沪抗战时期,在江湾,十九路军伴着云天与草野长眠,英雄的江湾民众在村庄全毁的惨状下依然英勇助战,展现出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江湾历史光辉的一页。当时,牺牲的战士集中在一起埋葬。战争停止后,人们马上建立了“一二八忠烈纪念墓”“无名英雄墓”。战争最厉害的地方是八字桥,当时交通不便,汽车开不进,大家便自发修筑了一条路,就是“纪念路”。
在发现了日本的野心后,中国的教育界也迅速反应。1930年代初,华人建筑师李锦沛、范文照、关颂声等在水电路设计建造了广肇中学,后更名为上海粤东中学。当时的公交车到虹口公园、虹口游泳池,如果到广肇中学,都要兜个大圈子。于是便以广肇中学为名,开辟了“广中路”,方便学生、游客前往学校。陈祖恩感慨,彼时为私立学校造一条路是不多见的,可见当时江湾的地位。
作者:单颖文
文:单颖文 图:徐荣耀 编辑:周辰 责任编辑:苏展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