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其实在《三国志》曹魏篇中的武帝纪里,对曹操的称呼有三种,分别是太祖、公以及王。
为什么同一篇传记当中,对曹操会有三种不同的称呼呢?其实我们可以细细分析一下这三种称呼出现的时间节点是怎样的。
01曹操是曹魏集团创始人,在迎接汉献帝前无尊号,只好称太祖。
曹操在迎接汉献帝之前,是没有什么可以体现他尊贵身份的称号的。这个时候陈寿对他的称呼,也就是太祖。
为什么叫太祖呢?很显然,一个王朝的开国者,一般都会被称之为太祖,比如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等等。曹操作为曹魏集团实际上的创始人,被后人追封为魏太祖武皇帝,是情有可原的。这里陈寿将曹操形容为太祖,也就是为了体现出对曹操的尊重。毕竟司马家族的江山,是完全继承了曹家得来的,所以曹操是得到了司马家族认可的三国领袖,这里陈寿自然必须要好好拍一下曹操的马屁。而从太祖到公经历了什么事件呢?那就是迎接汉献帝的事件。我们会发现,从汉献帝到了曹操手里有,陈寿对曹操的称呼,从太祖改成了公。
这里又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很简单,因为曹操从这个时候开始,得到了汉献帝,从而有了在大汉朝的具体名分。
称公的资格已经逐渐彰显出来了,从这儿开始,曹操已经成为了汉朝朝廷内部拥有实权的第一人,绝对是有资格称公的了。
洛阳残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九月,车驾出轘辕而东,以太祖为大将军,封武平侯。自天子西迁,朝廷日乱,至是宗庙社稷制度始立。天子之东也,奉自梁欲要之,不及。冬十月,公征奉,奉南奔袁术,遂攻其梁屯,拔之。於是以袁绍为太尉,绍耻班在公下,不肯受。公乃固辞,以大将军让绍。天子拜公司空,行车骑将军。---《三国志》
当时臣子的爵位最高档次,其实就是公。王爵只有老刘家的人才能拥有,所以陈寿在这里称呼曹操为公,其实依旧是表现出,对曹操本人的一种崇敬。
曹操在接了汉献帝到称王之前,其实相当于汉朝的公爵,体现魏公的称呼,也是尊重当时的这段历史,是可以接受的。
02在加九锡后曹操称魏公,汉献帝加封曹操为魏王后,则称王。
第二个时间节点是在曹操称魏公以后,这件事遭到了不少大臣的反对,差点还产生了叛乱行为。其实这是早就能预料的事情,曹操是汉朝末年的实权派,他加九锡称魏公是理所当然的了。
不过不久之后,就在曹操拿下了汉中之地以后,汉献帝加封曹操为魏王。这个时候曹操正式称王,成为了东汉朝廷第一个异姓王。
刘邦建立汉朝的时候,诛杀了各路异姓诸侯王,从此下了一个命令,不姓刘的人,不允许称王。当然首先违背他这个命令的人,就是他媳妇儿吕后。
十七年春正月,公还邺。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马超馀众梁兴等屯蓝田,使夏侯渊击平之。割河内之荡阴、朝歌、林虑,东郡之卫国、顿丘、东武阳、发干,钜鹿之瘿陶、曲周、南和,广平之任城,赵之襄国、邯郸、易阳以益魏郡。---《三国志》
吕后把吕家的好几个亲戚都封了王爵,结果吕家惨遭灭族。从此异姓王在整个汉朝就这么消失了,一直到曹操称魏王时,异姓王才再次出现。
这个时候距离曹操去世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所以曹操想要尽早登上这一步。成为魏公以后,其实曹操已经有了自己的封国魏国。
而这个时候曹操正式成为了魏国的国王,拥有所有天子所拥有的配套权力。很显然,这个时候的曹操,完全再往前走一步,成为万人敬仰的皇帝。
可是曹操在称王以后,再也没有往前走一步,他把这个机会留给了自己的儿子曹丕。而他自己则止步于魏王的称号。
所以在《三国志》曹魏篇武帝纪当中,陈寿对曹操的称呼只有太祖、公以及王这三个称呼。这三个称呼中,公所使用的时间是最长的,也是最重要的。
太祖这个称呼所使用的时间,是在曹操创业初期,一切还处于萌芽状态,这个时候的曹操集团还比较弱小,且没有正统性。公这个称呼所使用的时间,恰逢曹操迎接汉献帝之后,称王之前。这一段时间,是曹操事业的黄金上升期,从偏安一隅的地方性质武装领袖,到一统大北方的诸侯。王这个称呼所使用的时间,是曹操被汉献帝封王以后。这一段时间,是曹操的事业已经达到了稳定期的时间,也是曹操思考要不要做皇帝的时间。三段时间,彰显了曹操在三个时期的不同地位和心态,每一种身份的转换,都能够体现曹操所处环境的变化情况。
03曹操不称帝,主要是人生留下了遗憾。
曹操是三国时期第一聪明人,他不仅聪明,而且有胆子。这样的人很难不成功,所以曹操对自己的要求也比一般人要高很多。
在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认为自己已经可以一统天下了,所以志得意满。如果赤壁之战他打赢了,那么他回去以后肯定会提前加九锡称魏公。可惜最后打输了,所以曹操过了很长时间,才加九锡称魏公。直到拿下汉中以后,才开始称魏王。这两者之间几乎是连在一起了。为什么这个时候他称魏王了呢?因为他认为自己为大汉朝建立了很大的功勋。此前所占领的地盘,基本上是继承了袁绍的那些地盘,不足以彰显自己的功勋。而拿下西凉和汉中,曹操终于可以昂首挺胸地彰显自己的功勋,称魏王是不为过的。此后曹操一直没有称帝,这又是为什么呢?
二十一年春二月,公还邺。三月壬寅,公亲耕籍田。夏五月,天子进公爵为魏王。代郡乌丸行单于普富卢与其侯王来朝。天子命王女为公主,食汤沐邑。秋七月,匈奴南单于呼厨泉将其名王来朝,待以客礼,遂留魏,使右贤王去卑监其国。八月,以大理锺繇为相国。---《三国志》
曹操想要称帝,弹指之间就可以做到了。他之所以没有称帝,主要是因为他对自己人生遗憾的一种哀叹。上天给了他这么好的脑子,这么多人前来帮助他,可他还是没能一统天下,江南地区还留在其他诸侯手里,这是天意。
既然天意不让他一统天下,说明天意也不让他称帝。他觉得自己没有建立帝王应该建立的不朽功勋,所以他没有脸面称帝。
总结:不管何种称呼,曹操都是北方实质性的一把手。
曹操跟一般权臣可不一样,过去的权臣比如辅佐周成王的周公旦,那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是周成王的叔叔,凭借亲戚关系成为了权臣。霍光辅政的时候,那是得到了汉武帝的托孤旨意,继而辅佐三代君王。王莽成为权臣,那是因为他是王政君太后的侄儿,属于外戚专权的例子。而曹操跟他们不同的是,曹操的江山,都是自己一点点打下来的。不是他寄居在汉朝的朝廷里过日子,而是汉朝朝廷寄居在他的诸侯国里过日子。
这里是有本质区别的,所以曹操以这种身份,都没有称帝,我觉得他的自制能力,是超乎常人的。当然了,称帝与否,都不影响曹操在大北方一把手的地位。
参考资料:《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