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历史的角落:历史上真正的包青天最终结局如何?
迪丽瓦拉
2025-07-13 19:32:50
0

历史的角落:历史上真正的包青天最终结局如何?

1.真正的包拯

包拯,因为断案公正、不惧权贵,因此受到了人民的广泛赞美,还被赐予了“包青天”的美誉。

在民间传说中的他,威风凛凛,铁面无私,是公平正义的守护之神,更是守护人民利益的第一先锋。

“狸猫换太子”、“铡美案”、“蝴蝶梦”、“血手印”等都成为了世间广为流传的美谈。

提起他,上到驸马、王爷,下到市井贼寇,都谈之而色变。

但很可惜的事情是:这些案子大多来自元杂剧、民间传说和清代小说之中,在正史上并没有确切的记载。

甚至,历史上真正的包青天并没有做过“开封府尹”的官职。

历史上真正的包青天其实只是在59岁的那一年,临时代理了一下“开封府”。

而且干了还不到两年,宋仁宗就非要给他“升职加薪”,并将其调离了岗位。

包拯其实一生也非常坎坷,还经历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惨剧。好在包拯晚年比较幸福,也算是得了个“善终”。

包拯60岁“大寿”的时候,正在感叹自己无后了,突然儿媳却抱着一名一岁多的男婴跪在了他的面前,说:“这就是您的儿子,请您赐名吧。”

虽然有点惊讶,但包拯还是快快乐乐地接受了,在人生的最后四年,他活的很开心。

64岁那年,在视察枢密院的时候,包拯突发疾病,倒地不起,并再也没有站起来。

两个月后,包拯病逝。

宋仁宗对此非常伤心,不仅亲自前往了包拯的葬礼,还特别为他辍朝一日。

最后,宋仁宗追赠包拯为“吏部尚书”,并赠谥号“孝肃”。

……寻以疾卒,年六十四。赠礼部尚书,谥孝肃。(《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传第七十五》)

虽然包拯并没有在开封府任过职,但他确实是一个铁面无私、断案公正的好官,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

因为包拯一生不畏权贵,所以得罪了很多权贵。

按照常理来说,包拯很难得到善终。

好在包拯遇到了一个明君——宋仁宗。

无论别人如何抹黑、污蔑包拯,宋仁宗也始终相信着他,给予包拯最大程度的安全感。

2.阎罗包老的不同人生。

包拯28岁的时候就高中了进士,但他开始入仕当官的时候却已经38岁了,比别人整整晚了十年。

公元1027年,二十八岁的包拯高中进士,被朝廷任命为“大理评事”,出任为“建昌县知县”(今江西永修)。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

这是许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结局,也是他们最爱的结局。

可包拯因为父母年迈,选择了请求留在合肥附近。

朝廷考虑到包拯的实际情况,也没有过分为难他,而是将其改为河州监税(今安徽和县)。

就算这样,包拯还是觉得离家太远,于是思来想去,他选择了直接辞官回家,先给父母尽孝道。

父母离世后,包拯选择在父母坟前盖了一间简陋的草庐,继续守丧。

直到守丧期满,当地的百姓都过来劝包拯应该继续仕途,包拯才最终选择入京做官。

公元1037年,已经三十八岁高龄的包拯正式开启了他的仕途之路,成为了天长县令(今安徽西北地区)。

虽然包拯为官时间很晚,但因为他的能力出众,所以经常受到破格提拔。

36年里,包拯升迁的记载数不胜数。

为官期间,包拯业绩很高,得罪了很多权贵,据不完全统计,有超过一万名官员对包拯恨之入骨。

但由于宋仁宗对他无条件的信任,这些官员们始终没有找到突破口。

包拯去世之后,无论是地方还是中央,都有很多百姓给他哭丧的。

根据《宋书》记载:“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闻于衢路。”

而包拯一生的功绩,也绝对配得上他死后的殊荣。

包拯入朝为官之后,在地方辗转长达6年,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公元1043年,宋仁宗正式将他调回了京城,并担任了“监察御史”的官职,让他整顿朝纲。

包拯也没有辜负宋仁宗的信任,对朝堂之上的歪风邪气进行了最严厉的打击。

据《宋书》记载:“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正是因为包拯的严厉打击,才给了大宋朝廷风气上的焕然一新。

当然,包拯能够公正严明,不畏权贵离不开最高统治者宋仁宗的信任。

宋仁宗为何愿意无条件地信任包拯呢?

1.包拯能力出众,敢于直言不讳。

为了弹劾大贪官王奎,包拯屡次上书,一共弹劾了七次。

最后一次,包拯更是直接急眼了,对着宋仁宗爆了粗口。

《中国通史》:“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则幸矣,如一路不幸何!”

大概意思是:你不听我的,不知道那王奎是个坏蛋,你也同样是坏蛋。

而且不仅贪官污吏是害群之马,就连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员,包拯也要弹劾。

对此,宰相宋襄“深受其害”。

他为官七年,从没干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更没有贪腐的记录。

但就是这么一个清官,也被包拯以“白拿俸禄”的罪名弹劾了。

2.包拯是宋仁宗最忠实的盟友,无条件帮助宋仁宗推行改革。

由于宋太祖时期加强皇权的原因,宋朝造成了很严重的“冗兵、冗官、冗费”问题。

“庆历新政”对这些问题尤为看重,包拯的主张和宋仁宗的看法不谋而合。

因此包拯和宋仁宗结下了很深的政治友谊。

3.包拯爱民如子,足智多谋。

虽然后世人盛传的“开封有个包青天”基本上都是谣传,但公元1057年,五十七岁高龄的包拯确实临时暂管过开封府。

哪怕正史中,“包青天”断案的具体记载笔墨不多,但他仍然为百姓做出了许多实事。

他从来不徇私枉法,哪怕是自己的亲人犯罪,他也能做到秉公办案,从不顾及私情。

因此,正史中给予了包拯很高的评价。

“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资治通鉴》

4.包拯以身作则,两袖清风。

包拯对自己的要求十分严格,只要是和达官贵人扯上关系的饭局、酒局,包拯坚决不会接受。

“彼富人也,吾徒异日或守乡郡,今妄与之交,岂不为他日累乎。”(取自《中国通史》)

5.包拯政治眼光长远。

宋真宗时期,为了求暂时的安稳,宋朝与契丹签订了“檀渊之盟”,每年都需要给契丹大量的钱财。

而且当时的宋朝“重文轻武”,因此文官集团们都坚持“以和为贵”的思想。

包拯敏锐地看到了其中的问题,他多次上书朝廷“用钱买不来和平,只有强兵才是长远打算计策”。

“以古揆今,未有恃盟好,舍武备,而不为后患者。”“国家岁赂契丹,非御戎之策。宜练兵选将,务实边备。”——《资治通鉴》

只可惜,由于宋朝历史传统太过深厚,包拯最终也没能改变北宋“重文轻武”的传统。

最后,我们再来解释一下包拯儿子的故事。

包拯晚年,最令他伤心的莫过于55岁时痛失了爱子。

当时儿媳崔氏刚刚新婚两年,还只有21岁。

包拯不忍心毁掉她一辈子,便主动提出将她“还宗”,另觅良缘。

但崔氏不愿意,哭着对包拯说:“翁(指的是包拯),天下名公也。妇得齿贱获,执浣涤之事幸矣,况敢荐家乎!生为包妇,死为包鬼,誓无他也。”

后来,崔氏和刚出生、尚在襁褓中的儿子包文辅相依为命。

只可惜,上天并没有眷顾这对苦命的母子。包文辅五岁那年,意外夭折了。

接连白发人送黑发人,包拯心中的悲痛可想而知。

但哪怕到了这个时候,他首先做的事情,也是维护儿媳的利益。

甚至哪怕崔氏的母亲都劝崔氏改嫁“夫死守子,子死待何”。

但崔氏就是坚决不同意。

崔氏的做法让许多人感动,甚至惊动了朝廷。

宋仁宗不仅封她为“寿安县君”,还特地让庐州县令张田书写了《崔节妇传》来表彰她的做法。

可能是包拯之前的做法感动了上天,上天都不忍心让包拯绝后。

包拯之前有个妾室孙夫人,因脾气暴烈,经常与包拯闹矛盾,后来回到了娘家。

让人没想到的是孙夫人当时竟然已经怀有身孕,回家后就生下了一个男娃。

儿媳崔氏最先得知此消息,立刻把孩子带了回来,并在包拯六十岁大寿的那一天,告诉了他。

晚年得子的包拯惊喜不已,亲自给孩子取名:包绶。

后来包拯死后,崔氏也一直对这个孩子视如己出。

PS:包拯临死前还留下了37个字的家规勉励儿子。“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毅之后,不得葬于大营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在崔氏和包拯的教导下,包绶也很争气,不仅在官场上政绩出色,还有包拯的遗风,一生清贫,爱民如子。

后来包绶在去潭州任职的路上病故,他的箱子里,除了诰命、文稿和书籍以外,没有一分脏银。

果然正如包拯那句话:不从吾志,非我子孙。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宋书》《新宋书》《资治通鉴》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雍...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资料并结合个人见解编写,文中已标明出处及相关截图,敬请知悉。 你是不是一直认...
原创 韩...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深刻影响了世界上许多国家,韩国作为邻国,亦难以例外。中国的国旗——五星红...
原创 “... 朋友们肯定不陌生“民族英雄”这一词。回顾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国家危机时刻,总会涌现出一批英雄人物,挺身...
原创 李... 当然可以!我帮你将这篇文章每段进行改写,保留原意并适当增加细节描述,同时控制字数变化不大。 --- ...
原创 诺... 奥斯曼帝国的衰退 如今,诺盖人主要生活在北高加索的达吉斯坦、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车臣及卡拉恰伊-切尔...
原创 黑... 在全球四大人种的分类体系中,白种人无疑是分布最为广泛的种族,所占领土面积也最大。在世界历史的进程当中...
档案文献中“江浙财团”的真实面... 《文汇报》第七版读书 2025.5.20(星期二) 书人茶话 档案文献中“江浙财团”的真实面相 ...
原创 越... 在勾践卧薪尝胆多年后,越国终于击败了吴国,成功分割了吴国的领土。此后,越国正式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风...
原创 希... 1939年3月15日,德军毫无掩饰地向捷克斯洛伐克发动了侵略战争。在几乎没有遭遇任何有效抵抗的情况下...
原创 他... 2000年9月,新疆某军区发生了一起极为严重的事故,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军用车辆和民房遭到了严重损毁...
原创 黄... 好的,我会按照您的要求,保持文章原意和大致字数,对每段进行改写并适当增加细节描述: --- 如果您...
傅国涌:1933年的中国 1933年的中国内忧外患,国难当头,这年元旦,胡愈之在《东方》杂志推出“新年的梦想”,一下子发表了1...
原创 韩... 历史开讲 关于淮阴侯韩信的死,几乎从历史长河中流传至今,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起典型的“鸟尽弓藏,兔死狗...
封建王朝里最牛的皇帝:出身草根... 芒砀山下的夜风裹着陈年酒香,三十五岁的刘邦醉卧在草垛间,额前的碎发被露水打湿,恍惚间映出他眼底蛰伏的...
原创 解... 中国曾经历过一段非常艰难的解放时期,那段日子里,几乎每个人都无法避免困苦的摧残。不过,有一个身份却常...
原创 郝... 当然,下面是对你提供的文章内容进行改写,保持每段语义一致,同时适当增加了一些细节描述,且总体字数变化...
原创 西... 所谓“历史”,其本质首先在于“历”,也就是历法,即时间的测量方式。一旦历史时间发生混乱,便会产生像“...
原创 非... 改写后的文章 文| 星揽史说 编辑| 星揽史说 法国是殖民时期在非洲占地面积最大、殖民时间最...
王安石和司马光:谁才是北宋王朝... 北宋王朝的崩塌,常被归咎于金兵铁蹄。然则翻检史册,一个令人痛心的真相浮现:当朝堂之上容不下理性讨论,...
原创 3... 朱能的英勇与悲剧命运 病重与朱棣的痛惜 1406年,年仅37岁的朱能因病重接近死亡,消息传至北京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