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1年苏联宣告解体以来,曾经的苏联加盟共和国开始了各自独立的发展道路,而这个过程是错综复杂的,充满了挑战与机遇。三十余年的历史演进,各加盟国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状况:有的国家政局相对稳定,如白俄罗斯和乌兹别克;有的国家陷入割据与战乱,如乌克兰、德左、纳卡地区;有的国家在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的情况下,却陷入了长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困境,其中吉尔吉斯就是典型代表。要理解吉尔吉斯的现状,我们需要追溯到历史和地缘的交汇点。
吉尔吉斯位于中亚东南部,天山山系和帕米尔高原交汇于此,使其成为亚欧游牧民族的驻足之地。19世纪中后叶,沙俄向中亚地区扩张,通过武力吞并和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手段,兼并了吉尔吉斯地区。这段历史时期是吉尔吉斯走向现代的关键时刻。十月革命后,苏联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吉尔吉斯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在苏联时代,吉尔吉斯经历了从游牧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飞速转变,建设了工厂、医院、学校等设施,居民识字率从10%上升至90%。然而,这一切在苏联解体后短暂的安定与繁荣就被打破。
吉尔吉斯在苏联时期的经济发展建立在苏联的支持之上,一半以上的财政依赖于苏联中央的补贴。然而,苏联解体后,经济联系中断,吉尔吉斯失去了援助,经济陷入了困境。在1992年到1993年间,吉尔吉斯有半数工厂停产,许多普通民众难以度过寒冬。与此同时,国内的民族与地域矛盾愈发尖锐,这在早前的苏联解体前夕已经有所体现,例如1990年的奥什冲突事件。然而,这些问题在解体后变得更为复杂,尤其是在费尔干纳地区。
在这一时期,吉尔吉斯的动荡不仅仅源于外部压力,还受到内部政策失误的影响。盲目推崇西式民主,试图通过激进手段实现“西化”,却陷入了一场自身制度转轨的泥沼。由于过激的体制转轨,西式民主并没有成为吉尔吉斯国家发展的引擎,反而成为一些家族集团争权夺利的工具,激化了国内的矛盾。在各大势力集团的明争暗斗下,吉尔吉斯国内形势更加动荡,经济更加恶化,民众更加不满。
与此同时,外溢的宗教极端势力趁机渗入吉尔吉斯,加剧了国内政局的不稳定。在一系列复杂因素的交织下,苏联解体的头几年,吉尔吉斯一度陷入了“开倒车”的状态。然而,与客观因素相比,主观上的政策失误更为严重,加剧了吉尔吉斯的困境。面对外部势力的渗透,吉尔吉斯无法有效抵抗,最终在2005年、2010年和2020年爆发了三次非正常的政权更迭,独立不到30年,就迎来了8位总统的更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