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读者给我私信,打听张廷玉在清代的汉臣里是不是权力最大的,还让我整理整理整个清朝,实权能排进前三的汉臣都有谁。
这种问题实际上是最难回答的,因为评判大臣权力大小存在好多不确定的因素,根本没法得出个标准的答案。但既然读者感兴趣,那御史就从个人的角度,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第一名:岳钟琪】
把岳钟琪排在头一名,估计大家都挺意外的,先别着急,来听听御史的分析到底有没有道理。
岳钟琪属于典型的武将出身,按常理来讲,纯武职的官员,不管爵位有多高、职务有多大,都没法跟文官相较。要是把范围拓展到满汉大臣那里,那毫无疑问,岳钟琪肯定是排不上号的。
不过在汉臣里面,岳钟琪有着其他汉臣没有的长处。首先是他当的川陕总督特别有分量,这川陕总督就是后来陕甘总督的前身。
都说在清代各省的总督里,直隶总督的地位最高,这话没错。但要说任职门槛的话,那得是陕甘总督。从清初一直到道光年间,陕甘总督通常都是由满员来担任的,虽说吏部没把这明确规定成真正的“满缺”,可在官场大家都觉得,陕甘总督这个职位就是满缺。岳钟琪是汉人里头第一个当陕甘总督的,这足以表明雍正皇帝对他的信任。
第二呢,岳钟琪当过宁远大将军。光当陕甘总督可没法证明岳钟琪的身份地位,要知道道光往后还有好几个汉臣当过这个官,宁远大将军才是岳钟琪能排在头一位的关键原因。
清代的大将军并非正式的官职,可地位却比所有官职都高得多。在清初,只有开国诸王能被任命为大将军,康熙、雍正这两朝,要么是宗室王公担任,要么是满洲的异姓贵族担任,从来不让汉人担任大将军一职。
岳钟琪在清代历史上是唯一以汉人身份当上大将军的,有了这一身份,他就能指挥八旗和绿营军队。所以史料里讲“整个清朝,汉大臣当大将军,让满洲士兵归其指挥受其节制的,就岳钟琪一人。”
另外,岳钟琪还有个三等威信公爵的爵位,虽说汉人能封公挺不容易的,可跟宁远大将军相比,那还是差了好多。
【第二名:曾国藩】
都说时势造就英雄,翰林出身的曾国藩能够成为近代中国特别有名气的文臣之一,这主要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
从咸丰二年曾国藩创建湘军起,接下来的八年,他的地位一直挺尴尬的。咸丰皇帝一直不肯把督抚的职位给他,就只给了他一个没啥实权的空头侍郎衔。到了咸丰十年,朝廷才很不情愿地让曾国藩当了两江总督。
曾国藩人生到达巅峰是在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恭亲王辅助的时候,朝廷给他钦差大臣的职务,还让他掌管四省的军务。不得不说,朝廷把东南那大片地方都完全交给了曾国藩。
收复金陵以后,曾国藩凭功劳被授予一等侯爵,还当上了武英殿大学士。特别重要的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朝廷的威信降低了,曾国藩拥有了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地方实际权力,督抚掌握着军权、财权和人事权这种情况,是从曾国藩这儿开始的。
要是说在同治以前,地方督抚属于封疆大吏,那从曾国藩起,地方督抚就变成一方诸侯啦。同时呢,以曾国藩为核心的湘军集团差不多掌控了各省的权力,八个总督十五个巡抚里,超过一半都是曾国藩的人,所以后人把曾国藩当成近代军阀的开山祖师。
【第三名:李鸿章】
曾国藩过世后,李鸿章接了他的班,朝廷使劲打压湘军集团的时候,又着重扶持淮军集团。鉴于八旗、绿营腐败没法打仗,淮军原本只是团练,后来变成了国家的经制兵,大清朝把国防、边防的大权都给了李鸿章。
要说当官,李鸿章那可是比前人厉害多啦,他靠着淮军打底子,积极搞洋务,随后就把东南各省的财政大权握在手里了。
从同治九年起,李鸿章就当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把军权、财政还有外交权都握在手里,没多久还创立了北洋水师,建成了中国头一支近代化的海军。
要说职务,李鸿章也比曾国藩厉害,巅峰的时候官拜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海军帮办大臣。事实上,李鸿章活着的时候,不管是内政还是外交,都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或者说朝廷要办大事,要是李鸿章不答应就办不成。
实话说,李鸿章的实权比曾国藩大,不过这里面有个缘故,毕竟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学生,他能有那些成就都是靠着曾国藩的,所以把李鸿章排在了曾国藩的后面。
开篇读者说起的张廷玉,御史觉得他不但进不了前三名,恐怕前十名都难。虽说张廷玉是保和殿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还是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可这些不过是些荣誉罢了。
张廷玉演的角色实际上就是个秘书,不论在啥领域都没啥自主权,最多也就是有个提建议的权力,皇帝愿意听就听,不愿意听就算了。不止张廷玉这样,像于敏中、曹振镛这些当到最大官的汉族大臣,都是这类情况,官大但权力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