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两百多年间,修补长城足足有18次,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长城,包括北京附近的居庸关一带最宏伟的一段,都是明朝修建的,但从清朝入关后,基本没有修补过长城。
那么康熙皇帝为什么不修长城呢?这其中有着一些深思熟虑的原因。
在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距离最近一次修筑长城已经接近百年之久,古北口一带的城墙多处损坏倒塌,总兵官蔡元上表请求修复,工部等部门也建议康熙批准修筑。
然而,康熙却指责蔡元对事物了解不够,他说:
“作为天下的统治者,不能完全依赖地势的险要和工事的坚固。自秦朝修筑长城以来,汉、唐、宋等朝代都频繁修补过,难道当时就没有边患了吗?明朝末年,我们的太祖皇帝努尔哈赤率军西征,明军瓦解,没有任何路段敢于阻挡。可见巩固国防的根本在于修德安民。只要民心顺服,国家就能得到安定,边境自然也会变得坚固,这就是所谓的众志成城。”
当年康熙亲征噶尔丹前,噶尔丹率军攻入雁门关,差点失守,大皇子给康熙禀报,康熙雷霆大怒说了一句:“那么坚固的万里长城?居然挡不住噶尔丹?”
如果现在去长城看看,特别是古北口、喜峰口一带,就可以看到长城已经损坏得很严重。
如果要修复,工程量将非常庞大,而且可能给百姓带来损害。况且长城绵延数千里,需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才能守得住呢?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康熙认为蔡元说的话有道理,但也没有道理,意思就是这个建议其实没什么用。
康熙皇帝的见解显然比蔡元和工部官员更为高明。
不过,如果真的像明朝时期一样有鞑靼等敌对势力兵临长城,即便它再有害百姓,恐怕康熙还是会选择修筑长城。
但要弄清楚的是,在清朝入关前,其实已经基本统一了蒙古各部,就拿噶尔丹来说,在亲征噶尔丹前,康熙已经把自己的公主嫁给了他,所以说,当时的情况是,长城之外已经不再是敌人,而是盟友。
长城内外都成为清朝的疆域。虽然当时准噶尔丹的入侵威胁还未解除,但康熙已经确定了依靠蒙古各部抵御外敌的方针,他认为他们“比长城更为坚固”。
历史证明了康熙的政策是正确的。
随后,康熙在收复台湾后,亲征平叛,最后成功击败了噶尔丹的入侵势力,一直保持着内外地区的安定和统一。
而这要归功于康熙得到了蒙古各部的支持,并建立了比长城更坚固的防线。
所以现在理解康熙的那句话,“比长城更为坚固”,这就很好理解了。
长达近两千年的修筑终于成为过去。经历了三百年的风雨沧桑,大部分长城已变成断垣残壁,甚至不复存在。
这自然会让后人感到遗憾。但如果康熙还像明朝一样修筑长城,仍然以长城为边防线,依赖长城的威力,或许今天的中国不会有统一长城内外的局面。
正所谓,得失利弊,显而易见。
古人云,形势使然,时势造英雄。康熙皇帝根据当时的形势和政策选择,不修长城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
他以明智的眼光看待了保卫国家的战略,最终取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