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的死亡究竟为何不可避免?有人认为是岳飞坚持要恢复二帝,因而威胁到了赵构的皇权;也有人认为岳飞的功劳过于显赫,使得赵构心生忌惮。然而,实际上这两种说法均无法解释岳飞的悲惨命运!
要明确的是,迎回宋钦宗和宋徽宗的口号,最初是由赵构提出的,岳飞只是依照朝廷的指令行事而已。值得一提的是,在他第三次北伐胜利后,岳飞所撰写给赵构的奏章中,已经将“二圣”归入“天眷”的范畴,意即皇帝的亲属。此外,当时有情报显示金国计划释放宋钦宗的太子赵谌,以此来争取对皇位的掌控。岳飞对此感到深深忧虑,便上书赵构 proposing立养子赵瑗为太子,以显示正统的合法性。
岳飞始终尊重赵构,视其为正统的皇帝,迎接“二圣”并不会对赵构的君权构成威胁,根本不存在这种可能性。岳飞曾多次请求辞职,主动解除自己的兵权。每当朝廷需要出征,他便毫不犹豫地带兵出征,完全服从于皇命,绝不多言。
岳飞已经打到朱仙镇,击败了金军,使得敌人溃败得无以复加。金兀术甚至已经开始安排家属撤离开封,然而赵构却下令发出“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岳飞面对如此情势,虽心中不甘,但依然毅然遵命返回朝廷。一旦回到临安,实际上就等于自投罗网。他首先被罢官夺权,随后被关押入狱,最终在“莫须有”的罪名下遭受陷害。
自“靖康之耻”以来,赵宋的政权已显得岌岌可危,权威日渐削弱,后来的“苗刘兵变”便是明证。当时赵构刚刚做了两年的皇帝,便被将领苗傅和刘正彦囚禁,以“清君侧”的名义进行控制。这两人试图效仿曹操,强逼赵构将皇位传给幼子。后来,“苗刘”两人被诛灭,这给赵构留下了深重的心理阴影。
因此,对于赵构而言,稳住江山是最为重要的事情,而收复失地反而成了次要的任务。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赵构必须收回兵权、树立威信、彰显正统。而岳飞则是当时军中毫无争议的第一人。若能除掉岳飞,便可以将兵权重新掌握在“主和派”手中,这样一来,赵构的君权将会大大增强,同时也能对其他将领产生威慑。
更为关键的是,要体现正统,就必须与金国进行和谈。而金兀术在岳飞的威压下已显得惶惶不安,他提出的和谈条件正是:杀掉岳飞!只需除去岳飞,一切便都能谈成。因此,岳飞便成了这一政治交易中的牺牲品!
岳飞作为一个背景微薄的农家子弟,在漫长的征战中凭借着其赫赫战功,逐步成长为军中第一人。他的武艺和智谋可以说是千古难遇。可惜命运弄人,这位千古忠臣最终冤屈死于“风波亭”,真令人惋惜不已!
下一篇:法治助力文物绽放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