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来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的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让文字更丰富:
---
开国少将李丙令,出生于1917年,是山东平度人,出身于一个较为富裕的家庭。
小时候,李丙令的父亲在烟台从事经商,曾经经营过火烧铺和馒头铺,后来又开了一家饭馆,生意红火,家境殷实。
1932年,李丙令考入烟台芝罘中学读初中。芝罘中学后来更名为志孚中学,这所学校是军阀刘珍年在烟台期间私设的。刘珍年当时在烟台,有一段时间与共产党人关系较为密切。
两年后,李丙令顺利升入高中,继续完成学业。
在二三十年代,烟台是北方共产党活动的一个重要据点。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郭寿生、李之龙等共产党人在烟台海军学校秘密活动,他们与党中央保持密切联系,为烟台这片土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李丙令成为三十年代中期烟台著名的风云人物,缘于一起轰动全城的大事件——“徐明娥事件”。
1935年4月18日,烟台真光女子中学组织学生到上夼村赏梨花。当天,烟台特区专员兼公安局长张奎文的小舅子孔繁树,利用职务之便,骚扰了徐明娥等三名女生。女生们坚决反抗,结果孔繁树竟开枪射杀了徐明娥。
当局对这一恶性事件处理态度冷漠,引发了民众强烈愤慨,特别是广大青年学生纷纷站出来声讨暴行。
李丙令被推选为烟台学联九人团成员,代表学生,与烟台国民党党部及韩复榘驻烟台部队的赵廷壁部队进行交涉。
此后,他又组织发动了3000余人的大型悼念大会,并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活动。经过多次努力,最终取得了斗争的胜利,激励了更多青年投身革命。
1936年8月,在学生领袖吕其恩的介绍下,李丙令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月,烟台工委成立,他任组织委员。随后工委升级为烟台市委,李丙令担任组织宣传委员,后来成为中共胶东临时工委书记及烟台组织负责人,带领党员们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天福山起义期间,李丙令率领部队袭击了日本洋行,成功击毙日本驻烟台外事处主任芝川彦次郎,打击了敌人的气焰。
起义后,他被任命为“三军”二大队三中队指导员,开始了他的抗日戎马生涯。
1938年9月,五支队组建时,他担任63团政委,后相继调任62团、15团政委。
1941年8月,他升任13团政委。13团是胶东军区的主力部队,团长是赫赫有名的聂凤智。李丙令与聂凤智军政配合默契,带领部队政治思想和军事素质迅速提升。
1941年至1945年间,13团屡战屡胜,先后攻克了牟平、福山、平度三座县城,以及河源、两沟、马连庄等重要据点,使日伪军闻风丧胆。13团因此被誉为“打遍胶东无敌手”,在胶东民间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
1945年8月,李丙令担任胶东军区首个6师的政委。该师于9月渡海进入东北,后组建为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李丙令随队担任第四纵队第十师政委。
进入东北后,他迎来了人生的第二个高光时刻——塔山阻击战。
接到任务后,作为10师政委,李丙令在28团排以上干部会议上郑重承诺:“我的阵地就在同志们身边,与大家同生共死,坚守阵地不退!”
28团在战斗中表现异常英勇,一个团顶住了敌军两个师的猛攻,坚守阵地不失,战后被誉为“塔山守备英雄团”。
随后,李丙令指挥部队参加了平津战役、衡宝战役、广西战役以及广东剿匪等多次重要战役。
1950年5月,他被任命为第41军政治部主任,随后历任副政委、政委等职务。
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
授衔后,李丙令先后担任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解放军政治学院政治部副主任等重要职位。
然而1971年,李丙令突然被解除职务。
网络上流传的原因是,他在任政治学院政治部主任期间,支持“造反派”,导致不良影响;也有资料称其与“9·13事件”有关。
此事对他的晚年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是1975年8月提前离职休养;二是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