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恐怕再没有一个人能像溥仪那样经历如此传奇玄幻的一生。
从普通皇室成员到登上大宝,又从封建最高统治者落魄成战犯,最后经过改造,成为新中国的一位普通公民。
溥仪悲哀而传奇的一生,要从他三岁的时候说起。彼时的溥仪只是一个幼儿,懵懂的他被各方势力裹挟着登上了大清皇帝的宝座,看着高大的父亲在殿下给他磕头行礼,他还不懂他的人生已经失控。
溥仪登基时,大清国运祚薄,已经到了生命的极限。溥仪在这四方的围墙里经历了自己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最后在军阀的威胁下,下诏退位,离开皇宫。
溥仪的退位向世界昭示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结束。
在溥仪离开皇宫之前,他遣散了宫中众人,其中就包括大量的宫女,离开皇宫让这些不幸的女子命运更加多舛,连宫外一般女子的成婚生子,对她们而言都是奢望。
溥仪经过新中国的改造后,他写了一本自传《我的前半生》,其中就提到宫女由于“血郁”的毛病难以嫁人的答案。
所谓血郁之症,简单来说,就是中医所说的气滞,气滞则血滞。
封建社会是一个吃人的社会,更不要说封建礼教最集中的地方——皇宫,宫女在宫中就是主子的奴仆,天天小心翼翼,提心吊胆,生怕一个不小心就引来主子的责罚。
况且按照清后宫的规矩,后妃对宫女只许打不许骂。这是因为宫女好歹也是旗人出身,祖上说不定立下过什么军功,打仗时可能救过先皇帝。如果后妃随意谩骂宫女,可能不小心就会骂宫女的祖辈,折辱了皇室祖先。
宫女长期在这种精神高度紧张,肉体又饱受操劳和刑罚的生活状态下,自然心情抑郁,导致气滞于内。
从古至今,民间老百姓娶妻最大的愿望就是传宗接代,而宫女身子羸弱,很有可能不适宜生育,因此她们的身体素质导致她们难以嫁人。
除此之外,宫女的年龄也是她们嫁人的一大阻碍。
清朝宫女由内务府一年一度组织秀女选拔,所有秀女皆出自内务府所在的旗,年龄大多在十三到十七八岁之间。
“一入宫门深似海”,如果是豪门大族的秀女,虽然选入宫后恩宠难料,但至少成了皇室的人,也算为家族争光了。但宫女入宫,她们必须得熬到二十五岁才能被恩准出宫,到那时,人生中最好的年华已经过去了大半。
在古代,普通女子十几岁就已婚配,二十五岁往上的她们是名副其实的老姑娘,再想找合适的人也很困难。她们在宫中有俸禄,有技能,有见识,站在高处看得多了,骤然跌落民间,这极大的落差感也让人难以承受。
另外,民间百姓又是如何看待被撵出宫的她们呢?百姓离皇宫里的生活很远,距离会催化出很多流言,尤其是那些宫廷秘事,更能撩动人的神经。
正值妙龄的宫女是如何忍耐宫中漫长的寂寞呢?宫女太监对食之事时有闻说。皇上出入后宫,会不会看中哪位宫女呢,她们的清白可有被玷污?
种种疑心虽然不能宣之于口,但是与其娶一个清白存疑的女人,还不如选一个实实在在的正经姑娘。
这些没有出路的宫女,她们身上不仅承载了时代的悲哀,还承载了自身角色的悲哀。
山河倾倒,她们既是见证人,也是受害人。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皇权虽然导致了她们的人生悲剧,但封建统治土崩瓦解之后,她们的命运滑向了更黑暗的深渊,陷入了无依无靠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