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在西安事变25周年的纪念会议上,杨虎城的长子杨拯民向周总理表达了自己心中的“不甘心”。
杨拯民的“心结”与父亲参与的那场震动世界的西安事变息息相关,同时也与蒋介石后期推出的那本“日记”——《西安半月记》密切相连。
杨拯民深知,寻找真相绝非易事,但他更为担忧的是,“再过些年,许多人不在了,真相便难以追溯了。”
周总理对杨拯民的提议非常重视,决定着手处理此事。
那么,杨拯民为何如此“心有不甘”?在听完杨拯民的建议后,周总理又是如何处理此事的呢?
众所周知,蒋介石有着日记写作的习惯,且坚持写了整整57年。他的日记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了别人而写,另一类则是自我记录的私密日记。
《西安半月记》便是一本写给别人看的日记。
这本日记详细记载了蒋介石在西安事变期间被囚禁的半个月经历,然而这本日记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并非蒋介石亲自所写。
自国共合作抗日达成以来,“西安事变”虽已平息,但在蒋介石心中,这一切仍未结束。
面对这场给他带来极大耻辱的事件,蒋介石决定掩盖真相,借助舆论力量,将张学良与杨虎城描绘成不忠不臣、心怀叵测之人。
为了让大众相信他的“日记”内容,蒋介石专门找来了一位擅长写作的助手——陈布雷。
陈布雷是国民党在文化和舆论宣传方面的顶尖人才,以敏锐的写作风格为蒋介石提供了许多所需文章。
陈布雷回忆称,蒋介石当时向他提出了三个主要要求:
作为蒋介石的专职写手,陈布雷内心颇为挣扎,因为他对西安事变的真相已经知之甚详。
当时,陈布雷担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副秘书长,还在蒋介石的侍从室工作,负责宣传事务。身为核心人物,他不仅能接触到许多重要情报,连蒋介石逃跑时忘记带假牙的琐事也了如指掌。
陈布雷认为,若不是蒋介石的抗日立场始终坚定不移,也不曾命令杨虎城去打击红军,张学良和杨虎城也不至于做出军事政变的决定。
然而,若陈布雷未能如愿完成蒋介石的要求,他的个人安全也可能受到威胁。因此,写作《西安半月记》对陈布雷来说,成为了一个难以回避的挑战。
深思熟虑后,陈布雷决定以“当时并不在西安,无法了解事变的详细情况”为由推辞,并建议蒋介石找事变亲历者来写,这样更加具有说服力。
然而,蒋介石并不信任外人的口述,又不打算真实写下那些日子里的种种,因此他命令陈布雷按他的要求完成写作。
外界早已知晓蒋介石习惯写日记,陈布雷因此决定以日记的形式进行创作,以减轻外界对真实性的怀疑。
经过两个月的努力,陈布雷终于完成了这部《西安半月记》。蒋介石审核并作了一些微调后,决定将其正式出版,并首先在国民党内部发放。
一方面,这是为了洗清自己在事件中的责任,另一方面,也是借此震慑那些有军权的将领,警告他们若与蒋介石对抗,将无好下场。
随后,《西安半月记》在社会上传播开来,逐渐引发了公众对张学良和杨虎城的质疑,许多人开始怀疑他们是否真心为国抗日,西安事变的动机是否纯正。
在书中,蒋介石声称自己始终有抗日的志向,而张学良与杨虎城却误解了他的“救国之心”,居然起而反叛,把他囚禁了起来。
蒋介石进一步阐述,他曾将自己的抗日材料展示给张学良和杨虎城看,并与他们多次进行深入的对话,最终这两位将领才意识到错误,投身抗日事业。
为了增加日记的可信度,蒋介石特意将自己与张学良再次见面的场景描述在书中。书中称,在那次会晤中,张学良感动至极,眼含热泪,表达了深深的歉意。
对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蒋介石在书中将其描绘为自己通过启发与教育,让张学良和杨虎城悔过自新,决定共同抗日,从而释放了他。
这本书不仅恶意“污蔑”张学良和杨虎城,还多次贬低中共,将其称为“匪帮”。
蒋介石认为,虽然张学良和杨虎城做错了,但他们也受到中共的诱导和蛊惑,误入歧途,最终导致了蒋介石辛苦八年剿匪的努力付之东流。
然而,蒋介石为何还能够让这么多“胡编乱造”的内容被人信服呢?原因很简单,他极其擅长演戏。
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首先将张学良送上军事法庭,并交由外界认为较为公正的军事法庭审理;但杨虎城作为从犯,蒋介石却没有采取任何强硬措施,反而派他去欧洲考察。
这一“宽容”之举让一些人认为蒋介石胸怀宽广,是真心为国,不计前嫌。
然而,时局变化后,张学良最终被软禁,杨虎城却遭到杀害。
而负责《西安半月记》写作的陈布雷,最终因内心的痛苦选择了自杀。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自己当年为蒋介石写日记是被逼无奈的,日记的内容完全是蒋介石的指示,根本无法表达他个人的真实想法。
国民党退守台湾后,曾有一篇文章在香港报纸上公开质疑《西安半月记》的真实性。蒋介石为了挽回舆论,甚至逼迫张学良为自己辩护。张学良的《西安事变忏悔录》文章发布后,社会对事变的认知变得更加混乱。
杨拯民作为杨虎城的长子,认为不能让蒋介石继续歪曲历史。他决心要让公众了解西安事变的真相,并还父亲一个公道。
杨拯民之所以选择找周恩来商议此事,重要原因是他对周总理的深厚信任。他曾在回忆中写道:“总理对我来说,是领导,是监护人,亦是父执。”可见,周总理在杨拯民心中的特殊地位。
他们的首次见面发生在1937年,西安事变之后,杨虎城被撤职并赋闲在家。周恩来总理亲自前往西安拜访杨虎城。
当时,杨拯民还是一个中学生,他听说周总理来了,急忙跑去客厅想见见这位伟人。
初时,杨拯民因害羞不敢上前,而是偷偷从门缝中观望周总理。很快,杨虎城发现了他,并叫他进屋。
杨拯民至今记得第一次见到周总理的情形:原本端坐的周总理见他走进来后,立刻起身迎接并握手,并做自我介绍。
接下来,两人聊了些其他的事情,整个氛围轻松愉快。这次谈话给杨拯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深感周总理是一位伟大人物,立下了要向其学习的决心,并考虑投身革命,前往延安。
两个月后,杨虎城因公务前往欧洲,而杨拯民的人生开始发生了重大的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