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嫁入朝鲜族家庭的上海女知青寿林娣,她的人生经历令人感动
迪丽瓦拉
2025-09-08 15:34:55
0

人生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许多人认为,正是这种无尽的选择与未知,赋予了生活无穷的魅力。毕竟,人的命运常常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而发生戏剧性的变化。就拿上海的一位知青寿林娣来说,她的经历便是这样一个充满可能性的例证。她原本有机会回到上海,继续在大城市中过上安稳的生活,甚至有机会成为一名工人,这些选择似乎让她的人生更加平顺。然而,她却为了爱情放弃了一切,选择嫁入延边的一个朝鲜族家庭,毅然决定过上艰难的农民生活。

寿林娣的婚姻在当时并不被看好。她几乎不会说朝鲜语,也不了解农活的技巧,偏偏要嫁给一个朝鲜大家族的长子,成为家中的长媳,肩负起家族“大管家”的责任。尽管面临着诸多困难,寿林娣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为爱付出,她凭借自己的努力,不仅改变了家族的贫困状况,还将三个孩子培养成才,人生的经历无不令人动容。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席卷全国,知识青年们纷纷离开城市,奔赴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这场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犹如一场历史性的迁徙运动,直到70年代后期,知识青年才逐渐有机会通过招工、考试等方式返回城市。然而,仍有成千上万的人因为各种原因选择留在农村,其中爱情与婚姻往往是决定去留的重要因素。寿林娣正是因为爱情,选择了坚守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1968年,她从上海朝晖中学毕业,第二年春天便响应号召,前往延吉县细鳞河公社的第五生产队插队落户。

延吉,这座接近边境的小城市,细鳞河公社更是一个难以在地图上找到的地方。这里贫困落后,生活条件简陋,和大上海的繁华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更让寿林娣感到陌生的是,这里是一个以朝鲜族人为主的地方,大家说着朝鲜语,习惯与文化也与她的家乡有很大的差异。

寿林娣刚到延吉时,感到无比孤独与不适应。她一个认识的人也没有,朝鲜语完全听不懂,生活条件与她在上海的舒适日子也天差地别。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问题都令她头疼,比如,连厕所都只有简陋的旱厕,异味弥漫且设施极其简陋,每次如厕对她来说都像是一次巨大的挑战;这里的食物也很简单,只有粗糙的“粗粮饭”,几乎让她无法忍受;没有电,晚上漆黑一片,更别提有任何娱乐活动了。

而且,寿林娣从未干过农活,却要迅速学会耕种、照料庄稼,辨别五谷杂粮。对于一个17岁的女孩而言,这些无疑是巨大的挑战。然而,尽管有着无数次流泪和挣扎,她最终还是挺了过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她不仅掌握了农业技能,还获得了当地人的认可,最终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

渐渐地,寿林娣学会了朝鲜语,能够与当地人交流,甚至用它主持会议。而她从上海寄来的食品、药品以及衣物也经常与朝鲜族的邻居们分享,这让她赢得了大家的喜爱,甚至有了一个朝鲜族名字,意思是“上海美玉”。然而,尽管她获得了大家的接受,内心的孤独感和文化的隔阂依然未曾消失。

1972年,寿林娣在延吉已经生活了三年,在这个陌生的土地上,她遇到了刘正允,并且开始了一段爱情故事。然而,这段恋情却一开始就面临了巨大的压力与阻力。寿林娣是上海人,是汉族,而刘正允则是土生土长的朝鲜族人。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寿林娣最终会回到上海,不会在这个贫困的村庄扎根。她的父母也担心女儿会离开,刘正允会被“竹篮打水一场空”。

刘正允的父母对这段感情也深表反对,认为寿林娣不具备一个朝鲜族媳妇应有的条件:她的朝鲜语水平有限,家务和农活都做得不好。而在朝鲜族大家庭里,长子不仅要承担起家庭的重任,长媳更是掌握家族“大管家”的重任,这对于一个外来的年轻女孩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尽管如此,刘正允还是决定坚持这段感情,甚至用“绝食”的方式来抗议父母的反对,最后他因为病倒了,父母才妥协,终于同意了这门婚事。

然而,寿林娣为了这段爱情也做出了很多牺牲。她放弃了去吉林工业大学读书的机会,也放弃了回到城市的机会,选择留在这个贫困的小村庄里。刘正允的家庭并不富裕,甚至可以说是这个贫困地区最贫困的家庭之一。寿林娣的决定意味着,她将面对一系列艰难的挑战。

但是,寿林娣坚信她与刘正允的爱情是纯洁的,她也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这一家人的困境。于是,她嫁进了这个贫困的朝鲜族家庭,并且以坚定的信念,决心通过自己的一份力量,改善家庭的生活。

步入婚姻的寿林娣才发现,生活远没有她想象的那么简单。刘正允的家庭极为传统,男尊女卑的观念根深蒂固,女性的角色几乎就是“顺从与忍耐”。尽管如此,寿林娣为了爱情,还是决定顺从,努力做到一个好儿媳的标准。

成为一个好儿媳,首先要学会流利的朝鲜语。寿林娣起初并不懂得如何恰当地使用敬语,常常无意间对长辈说出“不敬”的话。她只能通过不断的学习,逐渐掌握朝鲜语的语言技巧。白天,她将别人说的话记录下来,晚上躺在小床上,默默背诵词汇。渐渐地,她能流利地使用朝鲜语与周围人沟通,甚至能主持会议。

除了语言,家务活也是一个考验。嫁给刘正允之后,寿林娣的婆婆要求她与自己一起早起为全家做饭。刘正允家用的是土炕灶台,做饭时常常是一些简单的蔬菜和粗粮,寿林娣开始时很不适应,但为了家庭,她没有选择退缩。时间久了,她也学会了各种朝鲜族传统的美食,成为了一个合格的朝鲜媳妇。

然而,要成为家族“大管家”才是最为复杂的任务。刘正允家十分贫困,家里十几口人住在35平米的小草房里,日常生活的开销也常常要向邻居借。寿林娣将父母从上海寄来的钱用在了家里,之后,她开始想办法改善家中的经济状况。她养殖了老母猪、鸡鸭等,通过这些副业收入,家庭的经济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经过她的辛勤努力,寿林娣的家庭生活逐渐变得更好,婆婆也终于认可了她,正式将家里的财政大权交给了她。而当家里的经济条件逐渐变好时,刘正允的两个妹妹因丈夫离世和其他原因,家庭负担加重,寿林娣毫不犹豫地将她们接回家,继续承担起照顾他们的责任。

到1975年,寿林娣通过正式招工成为细鳞河供销合作社的一名营业员,除了卖货,她还开始设计并销售衣服。她设计的衣服风格新颖,很受欢迎,副业收入甚至超越了她的工资。

1981年,寿林娣被调到龙井市综合商店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她的表现引起了领导的重视,最终被提拔为商店经理。而她也在此时提到,希望孩子们能够像她一样接受更好的教育,走出贫困的农村。最终,她的全家人也迁到了城市,孩子们进入了城市学校。

寿林娣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她不仅在事业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通过自己的奋斗,使得家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0年,她被评为“女强人”,成为了延吉的知名人物。在获得社会认可的同时,她始终没有忘记对公婆的孝顺,她和刘正允为公婆盖了新房,甚至为公婆准备了绸缎被,以此表达对长辈的敬意。

最终,寿林娣的三个孩子也都成长为优秀的人才。她的经历成为了不屈不挠、努力奋斗的典范,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女性在爱情、家庭与事业中所展现出的巨大韧性与智慧。

回首往事,寿林娣常常会感动落泪。这不仅仅是因为她经历过的艰辛和委屈,更是因为她在那些艰难岁月里始终坚持奋斗,最终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困境面前,我们应当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只有通过不断奋斗,才能战胜困难,实现梦想。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毛... 温馨提示: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
原创 夜... 1937年10月,日军在发动卢沟桥事变后,迅速集结了大量兵力,转而进攻防守山西的阎锡山和卫立煌领导的...
原创 古... 当皇帝驾崩后,一群特殊的宫女将被送入幽深的陵墓,永远消失在世人的视野中。她们就是"守陵宫女"——那些...
走千年古道 逛百年老街 “走在驼铃古道上,青砖黛瓦间流淌着岁月的余温。除了名胜古迹,这里还有很多特色店铺和精品民宿。”近日到...
百名专家学者聚首佛山 共话“冼... 冼玉清 (资料图片) 羊城晚报记者 李焕坤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
原创 他... 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全国的党员人数只有58人,而其中上海党小组的成员就有14位,占据了总人...
原创 诸... 写作是件辛苦的事,作者们每天都在为完成稿件而努力,目的只有一个——养家糊口。因此,期待大家能多一些理...
原创 李... 少年将军的觉醒 隋末天下大乱,李渊家族在晋阳起兵时,18岁的李世民已展现出过人的胆识。他主动请缨担...
经纬间“绣”出战国青铜 苏域绣皇刺绣研究所展位 付健苏绣作品 《战国 青铜交龙纹神鸟足盉》 “这是绣的吗?刺绣常见,绣青铜...
原创 越...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每次听到国歌的旋律,或是看到国歌...
原创 宋... MCN首发激励计划 那天,宋希濂正坐在位于美国家中的后花园中,手里捧着一本年代久远的相册。相册的每一...
韩国学者金在吉:中国文化历史不... 大家好啊,老陈今天想跟大家聊一个有点儿意思的历史话题。你们平常都听说过“中华上下五千年”吧?可韩国有...
原创 1... 1953年,湖南长沙的一个9岁小男孩顶着炽热的阳光,从长江口搭船一路前行,直奔北京而去。他怀着坚定的...
原创 太... 1851年1月,洪秀全等人发动金田起义,揭开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序幕。为镇压这场农民起义,清政府调集大量...
原创 一... 在一个风云变幻的朝代,大观园内,一张神秘的药方引发了巨大的轰动。它不仅被认为能治疗林黛玉的顽疾,更因...
燕赵国宝“活”起来 传统文化“... “造型、纹饰、色泽,连陈年的印痕都这么清楚,这哪是文物展示啊,这不就是3D大片吗?”“这就是特火的那...
青花鬼谷子下山八棱开片天字瓶:... 在世界陶瓷艺术的璀璨星河中,青花鬼谷子下山八棱开片天字瓶犹如一颗耀眼的超新星,以惊世骇俗的艺术魅力与...
原创 郭... 1959年,当时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得知末代皇帝溥仪被特赦出狱的消息后,异常兴...
原创 秦... 1944年12月23日,秦基伟所辖的太行军区一分区迎来了一位不寻常的客人。这个客人是一名来自美军的盟...
原创 揭... 有一个人名叫马周,他的文章《陈时政疏》得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高度评价,被誉为继贾生的《治安策》之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