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初期,我军仅拥有陕甘宁边区这一块根据地,八路军的三支部队共有约4.5万兵力,其中驻守陕北地区的无编制人员约有3万人。而在南方,改编后的新四军人数为1.08万。除了这两大主力,还有未改编的两广纵队和琼崖纵队存在。此时,全国的红军人数总和不到10万人。
在接下来的八年全面抗战中,我军逐步创建了18个新根据地,包括聂荣臻指挥的晋察冀、贺龙的晋绥、刘伯承的晋冀豫、杨得志和杨勇的冀鲁豫、彭真、邓华和宋时轮领导的冀热辽、黎玉、陈光、罗荣桓的山东、陈毅、张鼎丞、谭震林、粟裕的苏北、杨靖宇、赵尚志和周保中的东北、以及冯白驹的琼崖等。这19个抗日根据地在抗战胜利后,逐渐形成了七大战略板块和集团。然而,如果要评比哪一个根据地最为强大,山东根据地无疑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成为了关键的跳板和承接点。
此外,早在1900年起的大规模闯关东运动,使得东北与山东有着紧密的联系。东北的三分之二人口与山东有关系,因此当罗荣桓、萧华带领的6万山东八路军进驻东北后,便成为了东北战场上的主力。试想,如果没有主席的精准布局,山东根据地的存在,抗战胜利后抢占东北将面临更大的难度。
那么,山东根据地究竟有多强大呢?首先从兵员数量上看,山东的武装力量在七大战略区中占据了绝对领先地位。抗战胜利后,我军从最初的不足10万人增长至120多万人,除了陕甘宁、晋绥和华南地区外,其余几乎都来自晋察冀、晋冀鲁豫、华中和山东等根据地。主力部队的规模普遍在27万至32万之间,其中山东根据地的兵员达到27万人,虽然人数较少,但在主力部队、地方部队、民兵和自卫队的比例上,山东根据地的后备力量最为坚实。晋察冀民兵和自卫队有90万人,晋冀鲁豫有40万民兵,华中有96万民兵,而山东的民兵和自卫队人数则高达200万人(其中50万人为民兵,150万人为自卫队),这一优势使得山东在兵员储备上独占鳌头。这主要得益于“九一八事变”后,山东流民大量回流,为本地人口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增长。
其次,从人口密度来看,山东根据地也居于七大根据地之首。晋察冀根据地包括山西、河北、察哈尔、热河、辽宁等部分地区,总面积为40万平方公里,人口2500万;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跨越山西、河北、山东和河南四省,面积60万平方公里,人口2550万;华中根据地跨江苏、安徽、湖北、河南、浙江、湖南、江西,面积26.8万平方公里,人口4346万;而山东根据地面积12.5万平方公里,人口2800万,几乎占据了全省面积和人口的81.5%。这一高密度人口使得山东成为敌后抗战最为密集的根据地之一,其区域内相互联系紧密,地理管理和军事调度上更具优势。
再者,山东根据地是少数几个以一省为主的战略区。在七大战略区中,大多数都是跨越多个省份,例如陕甘宁边区、晋绥根据地、晋察冀等,而山东则以山东省为主,兼有河北南部、江苏东北沿海地区。相较其他根据地,山东具有更为紧凑的地理形态,也使得根据地的管理和后勤保障更加高效。此外,山东丰富的资源,特别是在粮食、木材、煤炭、钢铁等方面的产量,位居全国前列,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尤其是胶东地区的黄金资源,成为了重要的战略资产。在抗战时期,山东根据地秘密开采了16万两黄金,其中13万两通过“黄金部队”送往延安,极大支持了我军的持续作战。
此外,山东根据地不仅为我军提供了兵员和资源,也培养了众多名将。山东各大军区走出了许多重要的军队,包括三野的27军、31军、32军,四野的41军等,此外,山东的26军、40军、28军也都是山东根据地的精锐部队。这些部队为我军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培养了迟浩田、张万年、刘振华、李耀文、王海等一大批杰出的军事指挥官。
通过上述几点,可以看出山东根据地在抗战期间的重要地位。其坚实的后备力量、充沛的资源、紧密的人口联系以及源源不断的兵员输出,使其在中国抗战历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为解放战争及其后的军事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