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920字,阅读时间约为4分钟
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二百多年的时间里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文明。幸运的是,唐朝盛世的基础足够牢固。
期间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亦或者是科技等等诸多领域,都得到了快速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各体系有序运行。国家的正常运作自然离不开财政的话题,而唐朝财政的改革更是接二连三。
通常情况下,国家的财政收支的支配权高度集中在中央,毕竟财政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秉持着节省支出费用、兴起市场规模、修养国之生息的目的,大多数不合理的措施都会被修改取代。
但每一次的财政改革都不是件小事,想要进行财政改革,就必定会影响到某些人的职位和利益,然而制度和体系也会受到影响。
财政改革最后会引起各大派别家族之间的权利斗争,是必然的结果,然而改革的成功与否其实也有运气的成分。如果社会形势大好,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那改革自然会顺利。
但如果运气不好国运不稳,最后就会以失败告终。为了避免各家的权斗,李林甫虽加强专权,却到死也没有扩大税制改革的规模。
古代国家皆重农,国家的税收大部分来自农民,所以土地的利用与分配会对国家的财政产生深远影响。唐朝开国后,沿用了前朝的均田制,并结合了国家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现状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和完善。
但二百多年来,唐朝不只是使用了均田制,根据不同地区的差异和特性,土地政策和制度也有不同。
均田制是一种按照人口来进行土地划分的土地政策,正常情况下该制度可以维持国家的正常运作。但是在公元783年,唐朝发生了一起事件,泾原的士兵突然兵变。
声势浩大、规模磅礴甚至影响到了国都中的皇帝,不得已唐德宗从长安一路逃到了奉天。可随后自立为帝的朱泚率领泾原士兵攻打奉天。
奉天保卫战的爆发了影响了国家的平稳运行,财政入不敷出。虽然朱泚领兵起义意图谋反,但未曾杀掉皇帝前,国家仍是唐得宗的。
长期烽火连天会损伤国运,财政也会逐渐萎靡,所以为了缓解当时中央财政的压力,赵赞在公元783年提出大田计划。这是唐朝二百多年里唯一的一次,恢复了土地分配权的强制性控制。
但是这也只是一项应急措施,而且效仿了《周礼》的井田制,毫无创新之处。最主要的是,这个提出的制度整体较为混乱,并不适合当时的唐朝,最后意料之中的失败了。
不过大田计划的崩溃也让当时的中央忽视了对土地使用权的恢复,私有情况越来越严重,不过此时对国家财政的负面影响还没有显现出来。
主要是由于当时的宰相杨炎,提出的两税法以及之后相关的几次改革。在此之后,税收与土地的分配制度被分离开来,以资产为核心,税收主要以钱财为主。
与以往的土地财政改革相比,两税法的改革更具科学性,而且效果也会更好。同时,本地的农户与后来定居的农户,二者在税收方面的差异也被取消了。
农民不用再为了减轻税收而不得已辗转多地,加上战乱遗留下来的农户逃亡问题也得到了改善。虽然该政策未来可期,但是仍然有许多存在的问题难以解决。
当时的唐朝国力不支,难以维持税收制度的正常运行,自公元753年以后,通货紧缩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了,税收成倍的翻,最后苦的仍然是老百姓。
在难以承受税收的重负下,大多数农民选择逃亡去税收较低的地区,可这也导致国内人口分布呈现出严重不均衡的状态。通货紧缩导致税收一年更比一年高,所以不会有一成不变的地区。
达到农民们的承受上限后,他们就不得不重新开始逃亡去下一个地区生活了,居无定所致使百姓的幸福指数直线下降。
某些地方人口过度饱和,而某些地区人口贫瘠,国内大多数地区都做不到税收统一。而经济发展较好的长江流域等土壤肥沃的地区,则承受了更高的税收。
其实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当时的唐朝选择了无视问题根本,最后破罐子破摔。前面说财政改革需要运气,由此可见杨炎的运气并不是特别好。
唐朝两税法实行期间,农民的逃亡问题越发突出,最后逐渐演变成了一个难以解决的地方性问题。每个地区的税收总额都是固定的,平均分下去各家各户需要承受的税收并不会特别高。
但是随着朝廷不断的提高税收总额,农户们所需要缴纳的税收就越来越高,有些农民承受不了后,就选择离开这里去税收较低的地方。
而原地区的税收就只能由剩下的农户来分摊,离开的农户越多,剩下的农户背负的税收压力就越大。
等到农户差不多都离开后,此处的土地就处于荒置状态,无疑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尤其是在通货紧缩的大环境下,多一分土地耕织,就多了一份收入。
后来朝廷推出了许多政策,希望缓解农民的逃亡问题,企图将重点放在纳税者之外的百姓身上,但是最后都成效不大。但是想要对各地区的税收总额进行重新分配,难度还是比较大的,统治者自然不愿意耗时耗力的做这件事。
其实没必要把支撑国家财政的希望都寄托在土地上面,如果其他领域兴起,土地的分配与税收就没有那么重要了,百姓也多了条出路。
参考文献:《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