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唐朝财政改革接二连三,大田计划失败,两税法竟也失败?
迪丽瓦拉
2025-07-14 23:03:58
0

全文共1920字,阅读时间约为4分钟

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二百多年的时间里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文明。幸运的是,唐朝盛世的基础足够牢固。

期间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亦或者是科技等等诸多领域,都得到了快速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各体系有序运行。国家的正常运作自然离不开财政的话题,而唐朝财政的改革更是接二连三。

通常情况下,国家的财政收支的支配权高度集中在中央,毕竟财政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秉持着节省支出费用、兴起市场规模、修养国之生息的目的,大多数不合理的措施都会被修改取代。

但每一次的财政改革都不是件小事,想要进行财政改革,就必定会影响到某些人的职位和利益,然而制度和体系也会受到影响。

财政改革最后会引起各大派别家族之间的权利斗争,是必然的结果,然而改革的成功与否其实也有运气的成分。如果社会形势大好,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那改革自然会顺利。

但如果运气不好国运不稳,最后就会以失败告终。为了避免各家的权斗,李林甫虽加强专权,却到死也没有扩大税制改革的规模。

古代国家皆重农,国家的税收大部分来自农民,所以土地的利用与分配会对国家的财政产生深远影响。唐朝开国后,沿用了前朝的均田制,并结合了国家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现状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和完善。

但二百多年来,唐朝不只是使用了均田制,根据不同地区的差异和特性,土地政策和制度也有不同。

均田制是一种按照人口来进行土地划分的土地政策,正常情况下该制度可以维持国家的正常运作。但是在公元783年,唐朝发生了一起事件,泾原的士兵突然兵变。

声势浩大、规模磅礴甚至影响到了国都中的皇帝,不得已唐德宗从长安一路逃到了奉天。可随后自立为帝的朱泚率领泾原士兵攻打奉天。

奉天保卫战的爆发了影响了国家的平稳运行,财政入不敷出。虽然朱泚领兵起义意图谋反,但未曾杀掉皇帝前,国家仍是唐得宗的。

长期烽火连天会损伤国运,财政也会逐渐萎靡,所以为了缓解当时中央财政的压力,赵赞在公元783年提出大田计划。这是唐朝二百多年里唯一的一次,恢复了土地分配权的强制性控制。

但是这也只是一项应急措施,而且效仿了《周礼》的井田制,毫无创新之处。最主要的是,这个提出的制度整体较为混乱,并不适合当时的唐朝,最后意料之中的失败了。

不过大田计划的崩溃也让当时的中央忽视了对土地使用权的恢复,私有情况越来越严重,不过此时对国家财政的负面影响还没有显现出来。

主要是由于当时的宰相杨炎,提出的两税法以及之后相关的几次改革。在此之后,税收与土地的分配制度被分离开来,以资产为核心,税收主要以钱财为主。

与以往的土地财政改革相比,两税法的改革更具科学性,而且效果也会更好。同时,本地的农户与后来定居的农户,二者在税收方面的差异也被取消了。

农民不用再为了减轻税收而不得已辗转多地,加上战乱遗留下来的农户逃亡问题也得到了改善。虽然该政策未来可期,但是仍然有许多存在的问题难以解决。

当时的唐朝国力不支,难以维持税收制度的正常运行,自公元753年以后,通货紧缩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了,税收成倍的翻,最后苦的仍然是老百姓。

在难以承受税收的重负下,大多数农民选择逃亡去税收较低的地区,可这也导致国内人口分布呈现出严重不均衡的状态。通货紧缩导致税收一年更比一年高,所以不会有一成不变的地区。

达到农民们的承受上限后,他们就不得不重新开始逃亡去下一个地区生活了,居无定所致使百姓的幸福指数直线下降。

某些地方人口过度饱和,而某些地区人口贫瘠,国内大多数地区都做不到税收统一。而经济发展较好的长江流域等土壤肥沃的地区,则承受了更高的税收。

其实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当时的唐朝选择了无视问题根本,最后破罐子破摔。前面说财政改革需要运气,由此可见杨炎的运气并不是特别好。

唐朝两税法实行期间,农民的逃亡问题越发突出,最后逐渐演变成了一个难以解决的地方性问题。每个地区的税收总额都是固定的,平均分下去各家各户需要承受的税收并不会特别高。

但是随着朝廷不断的提高税收总额,农户们所需要缴纳的税收就越来越高,有些农民承受不了后,就选择离开这里去税收较低的地方。

而原地区的税收就只能由剩下的农户来分摊,离开的农户越多,剩下的农户背负的税收压力就越大。

等到农户差不多都离开后,此处的土地就处于荒置状态,无疑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尤其是在通货紧缩的大环境下,多一分土地耕织,就多了一份收入。

后来朝廷推出了许多政策,希望缓解农民的逃亡问题,企图将重点放在纳税者之外的百姓身上,但是最后都成效不大。但是想要对各地区的税收总额进行重新分配,难度还是比较大的,统治者自然不愿意耗时耗力的做这件事。

其实没必要把支撑国家财政的希望都寄托在土地上面,如果其他领域兴起,土地的分配与税收就没有那么重要了,百姓也多了条出路。

参考文献:《宋史》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4... 如果说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最迷失的群体是谁?那一定是中国的高级知识分子。或者说少数高知们,我们...
原创 武... 人主富有四海,妃嫔动千百,后既为女王,而所宠幸不过数人,固亦未足深怪,故后初不以为讳,而且不必讳也。...
原创 第... 对世界史有兴趣的朋友对英法百年战争应该都不会陌生,这场战争是公元1337年到1453年英法两国之间爆...
原创 作... 文|夜谈 编辑|王图往迹 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美国为何欠债30万亿?如果他们拒绝还债会怎样? 作为目...
原创 1... 1959年7月,在庐山会议上,彭老总为什么上书?其内情许多人并不知道。 关于彭老总庐山上书的经过,彭...
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烟火乡... 泉州,枕山襟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马可·波罗笔下盛赞的东方大港。六胜塔下、洛阳桥边,红艳如火...
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丨从神话到现... 本文转自【央广网】; 央广网许昌8月24日消息(记者 张羲轮)河南中部的许昌禹州,传说中大禹治水有功...
原创 洪... 洪承畴画像 大家好,我是兰台。 今天兰台给大家介绍一下明末清初著名人物洪承畴的后人情况。 说起洪承畴...
原创 五... 都,这是唐末出现的一个基本兵力编制单位名称,之后一直沿用到了宋。唐军五十人为一队,数队合编为一都,每...
原创 黄... 1924年6月,黄埔军校在广州黄埔岛正式开学。从1924年至1949年,黄埔军校一共招收23期学员,...
原创 鳌... 鳌拜是康熙时期的第一权臣,手握40万大军,却最终被少年康熙给扳倒,为何宁死也起兵造反,篡位自立呢? ...
原创 他... 宋哲元 图片来自网络 纵观宋哲元的一生,应该分为三个时期: 1期,从他跟随冯玉祥开始到中原大战结束;...
原创 慈... 慈禧一生共历三次政变:一为1861年辛酉政变,打倒了顾命八大臣,正式开始垂帘听政;二为1884年甲申...
江南省造光绪元宝‌ ‌江南省造光绪元宝‌是清代光绪年间(1897-1905年)由南京造币厂铸造的一系列银币,尽管此时江南...
“惠”字当选2024“一带一路... 8月23日,由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和泉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2024“一带一路”年度汉字发布活动在福建省...
原创 1...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 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
原创 隋... 古往今来,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但是如果说起西方人最敬仰的皇帝,可能大家都有些摸不着...
原创 明... 明代中期,莱阳经历过金元以及明初的血腥统治后,社会逐渐趋于稳定,经济也有了很好的恢复和发展。 教育和...
原创 西... 《史记封禅书》: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
原创 夏... 在东西文化的碰撞中,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一直是西方费尽心思想去诋毁和改变的。 西方一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