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一生共历三次政变:一为1861年辛酉政变,打倒了顾命八大臣,正式开始垂帘听政;二为1884年甲申易枢,罢免了以恭亲王奕?为首的军机处大臣,进一步稳固其地位,开始西宫独裁;三为1898年戊戌政变,软禁光绪,杀害戊戌六君子,重新将实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辛酉政变后,清王朝形成了“两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政治格局,实权主要掌握在慈禧和奕?的手中,双方的势力相对均衡。
在严重的内忧外患之下,慈禧与奕?开始着手整治朝廷内部。
首先是广开言路,鼓励谏言。
政变后,慈禧以同治的名义颁旨求言:“通谕中外臣工、九卿、科、道有奏事之责者,于用人行政一切事宜,皆得据实直陈,封章密奏,务期各抒所见,毋以空言塞责,以副朕侧席求言之至意。”
其次是处置贪官污吏。
失地弃城并且击杀百姓的何桂清、骄纵贪淫的胜保、行贿保官的庆英等人都受到了严厉的惩处。再次是加强官吏的考核。淘汰无能、不称职的官员,对政绩突出的官员加以提拔,并重用年轻且具有进取心的人。
最后是打破从前清廷以满人为主的旧制
,开始在要职上安排汉人官员,例如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等人。与此同时,将太平天国等起义军视为心头大患的慈禧与奕?开始推进对其的消灭政策。
他们在重用李鸿章、曾国藩等汉族地方势力与起义军对抗的同时,“借师助剿”,借用英、法等国力量剿杀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
其后,北方的捻军、西北的回民起义军、西南的苗民起义军纷纷被镇压,清王朝的统治得以维持。
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以及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运动后,清朝的部分官僚开始逐渐意识到西方国家坚船利炮的威力。于是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首的洋务派开始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推行洋务运动以维持清王朝的统治。
此举虽然遭到了以倭仁为代表的顽固派的反对,但却得到了慈禧的支持。
对于洋务运动的推行,慈禧的态度是有着一个变化过程的。
在最初《北京条约》签订时,慈禧“深以为耻,劝帝开衅端”。但政变后,受奕?影响,再加上英法联军的撤退,逐渐认同奕?所说:“该夷并不利我土地人民,犹可以信义笼络,驯服其性,自图振兴”,开始成为洋务运动的支持者和决策者。
虽然慈禧的思想有着从顽固派到洋务派的转变,但究其根本,慈禧对于洋务运动的支持仍旧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地位。
在着手朝廷整治,剿杀起义军,推行洋务运动的同时,慈禧从未停止对权力的谋划。
慈禧垂帘听政的初期,恭亲王奕?事实上手握有相当一部分实权,重用汉人以及联合英法镇压农民起义、推行洋务运动事实上都来源于奕?的想法。
但是,随着奕?地位的不断高升,加之他与汉人官员和洋人都有着密切的交往,他与慈禧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于是慈禧开始打压他。
首先是借蔡寿祺对奕?的弹劾免去了他议政王的职务,接着就在甲申易枢中将其为首的军机处全体官员全部予以更换,将其逐出权力的中枢。
同时,随着洋务运动的逐步推进,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渐渐步入统治集团的核心领域,对慈禧产生了一定的威胁。于是,
慈禧一边支持洋务派,一边放任清流派对其进行抨击,以达成对权臣、重臣的制衡。
虽然慈禧曾在同治和光绪大婚后撤帘归政,但归政同治后不到两年同治便去世,而归政光绪后,“上事太后谨,朝廷大政,必请命乃行”,所以事实上慈禧一直位于权力的核心。
1894年,甲午战争的落败和北洋海军的覆灭宣告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而《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使中国面临着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在此背景下,维新变法运动开始兴起。1898年,光绪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变法正式开始。但是不同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意图更改政权结构,从根本上触及了慈禧和守旧派的利益,于是遭到了慈禧的强烈抵制,并最终通过戊戌政变将其彻底终结。
戊戌政变后,义和团运动兴起。对于义和团,慈禧本来主剿,但此时的列强开始干涉清朝内部,于是慈禧利用义和团向列强宣战,引来了八国联军侵华。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慈禧带着光绪出逃,留下李鸿章等全权大臣与列强谈判,
将责任推到了义和团身上,对义和团大肆剿除。
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后,慈禧深感清朝政权已处风雨飘摇之中,此时她的思想也有了大的转变,于1901年开始提出并推行新政,新政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陋习等多方面。
具体而言,在政治上有废除捐纳制度,取消胥吏,调整中央机构,改革地方政治机构和官职,改定刑律废除酷刑,提出君主立宪等;经济上有改革财政,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提倡私人工商业等;军事上有取消旧式武举制,改造兵制,办武学堂等;文化教育上有废除科举,兴办西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
此外还采取了取消满汉通婚的禁令,提倡妇女自然足,禁止吸食鸦片等举措。慈禧自垂帘听政以来对内采取的所有政治举措其实都有着一个内核: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确保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她整饬吏治,又推进洋务运动,但当维新变法触及了她的地位与权力时又下狠手终结。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她如此抵触维新变法,却又在八国联军侵华后自己亲手推行新政。
概而言之,维新派以光绪为领导,革旧的矛头指向慈禧,而新政的领导是慈禧本人,加之八国联军侵华后,慈禧也确实地感受到了清政府的落后,再不思变根本保不住清政府的统治,也保不住她的地位,所以她最后亲自推行了与维新变法相似的新政。
总之,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确保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是慈禧政治活动的主要目的。
而其政治手段基本上采取了制衡,用清流派制衡洋务派,用列强剿杀农民起义军,用义和团宣战列强。
虽然慈禧的对内政治举措是为保全自身的统治地位,但洋务运动的推行、对朝廷积弊的整治、勇于推出新政等实际举措,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