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
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7年7月1日,离开中国近一个世纪之久的香港,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香港的回归是全国人民和海外华人的众望所归,也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一件大事。我国从一个积弱百年的国家,到成功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新中国,其中的艰辛外人恐怕很难想象。
作为长期被英国统治的香港,想要回到母亲的怀抱也经历了旁人无法想象的艰难。
香港回归固然和全国人民的团结,以及海外华人的努力分不开。但有一个人的贡献,是最举足轻重的。
那就是改革开放的计划者,“总设计师”邓小平。如果不是他,或许香港的回归只能是一个梦想。
他在同英国女首相撒切尔夫人谈判时展现出来的智慧与胆识,令作为谈判对手的英国人都不得不承认邓小平的优秀。
然而让许多人意难平的是,偏偏在7月1日普天同庆的时候,这位老人却没有看到这历史性的一幕。
在1997年年初,邓小平同志就不幸离开了人世。他去世之前,写下了几条遗愿,由他此生的挚爱卓琳同志呈交给中央。
卓琳回顾自己无意中成就的这段婚姻,和此生最爱的丈夫,悲痛之余也满怀感慨。
邓公的遗嘱
1997年2月中旬,年过90的邓小平又一次因为身体原因,出现了生命垂危的症状。这一次卓琳拿出了丈夫写下已久,却一直没有示人的遗嘱。
遗嘱是写给小平的接班人,当时的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的。在信中他嘱托了四件事,大多和他的身后事有关。
首先他希望在自己死后,不设灵堂;
其次,不搞追悼会以及遗体告别仪式。
另外在他去世后,希望将自己的有用器官捐献,给其他有需要的人使用。
最后他希望把自己的骨灰送入大海。
曾几何时,国人敬爱的周总理,同样选择了把骨灰送入大海。
虽然时过境迁,可是两代国家领导人的高尚人格是共通的。
对于邓老的遗嘱,江泽民表现出了足够的敬意。但是对他提出的四点要求,却并没有完全照办。
原因很简单,邓小平同志一生为国为党,作出了十分重大的贡献。
他的丰功伟绩,是难以忽视的。这样的伟人在去世后,如果真的不举行任何悼念活动,恐怕是难以说服全国人民的。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同志于北京病逝,享年93岁。
不仅仅是他的妻子卓琳和其他家属十分悲痛,全国人民听说了这个噩耗以后,也陷入了长久的哀伤。
一周以后,邓小平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举行,与会的除了相关领导外。主席江泽民同志也特地到会,别专门致了悼词。
“邓小平同志生前常说,没有毛主席,旧社会可能还不知道要压迫中国人民多久。革命胜利也不知道还要多久。”
“然而今天我们更要说,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就没有今天的新生活,也没有今天改革开放的富强局面,更不会有未来的光明前途。”
这篇悼词不但总结了邓小平同志光荣的一生,而且还包含着全国人民对于他的敬意和缅怀。
全国上下对于邓小平同志的逝世,自发举行了规模浩大的纪念活动。
在群情悲痛的环境下,身为邓小平最亲近的人,妻子卓琳同志却只是默默的用自己的方式纪念着自己的革命伴侣。
未逝的爱情
据邓小平的子女后来的回忆,卓琳并没有在家中大肆纪念邓小平,只是简单的布置了一下他生前的书房,用作余生回忆丈夫的场所。
每一年的2月19日,到邓小平祭日的时候,卓琳会预先买一些花瓣,在院子里播撒。一边播撒一边说:“老头子,我给你撒花了,你看到了吗?”
这样的行为令人动容,他们之间朴素的感情也同样让人感慨。
或许平淡且真挚正是两人多年感情的最好注解,很难想象两人初识的时候,却差一点没能走到一起。
说起来这段绵延了数十年的爱情,一切都要追溯到1939年的那个秋天。
当年的卓琳只是一个延安公安部的工作人员,而此时的邓小平已经是一个战功卓著的前线指挥员了。
1939年的时候,卓琳刚刚年满23岁。她原名浦琼英,是云南人。1937年参加革命以后,随队伍来到延安,成为了当地的一位普通工作人员。
因为年纪小,所以被分到公安部门,处理一些文职工作。此时正逢邓小平完成前线任务,回到延安汇报工作。在这个时候,他偶然间见到了改名为卓琳的她。
卓琳生来就是天真活泼的性子,也正是这一点给邓小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当时的革命队伍中,女同志通常文静羞涩的环境下,卓琳的开朗让邓小平一见倾心,慢慢开始对她产生了好感。
可是对于卓琳来说,对于邓小平的了解还仅限于听过他的演讲。
在演讲过程中邓小平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她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这位战功卓著的指挥员,会主动向她表白感情。
在邓小平第一次向卓琳袒露心扉后,当时的卓琳反应并不积极。见到这种情况的邓小平,也拜托了卓琳的朋友和上级帮忙做她的思想工作。
不过卓琳一直没有松动,因为当时她的心中还有一些顾虑。
当时在陕北根据地,有很多革命干部和女大学生结合的例子。甚至在某一个时期内,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现象。
不过卓琳通过了解他们的婚后生活发现,两个人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不同,婚后的沟通通常也会产生问题。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她把邓小平和其他干部视同一致,担心自己和他没有共同语言。
这个顾虑很快传到了邓小平耳中,对于卓琳的这个顾虑,他深知只有加深了解,才能让对方态度缓和。
于是邓小平从此更加频繁的找卓琳聊天。在互相了解的过程中,卓琳发现自己的估计有误。
邓小平虽然同样是革命干部,但他不但有过留学的背景,而且举止言谈饱含着书卷气。
随着卓琳自身的思想发生变化,两人的关系也进展的很快。不久后两人就确定了关系,结婚问题也正式提上了日程。
巧合的是,此时正好同志孔原和许明两人也真心相爱,于是上级决定同时为这两对新人举行婚礼。
1939年8月的一天,延安杨家岭主席居住的窑洞前,两对新人举行了一个简单的仪式,权当作新式婚礼的喜宴。
在众人的祝福之下,两个人终于结成了伉俪。从这个时刻开始,到两人天人相隔,邓小平和卓琳的婚姻走过了风风雨雨的58载。
虽然两个人新婚不久,可是由于邓小平工作的关系,他们不得不尽快回到太行山根据地。而身为前线指挥官的邓小平,也不得不留下新婚的妻子,回到一二九师的司令部。
在最初两人分别的日子里,卓琳因为长时间见不到邓小平,就要求他每天写信,代替在身边陪她聊天。
可是邓小平由于每天的工作都很枯燥,所以两人的通信计划也因为没什么可写的暂时取消了。
一年后,卓琳做了一个决定,毅然跟随邓小平来到了一二九师司令部,在秘书科作了一名普通的文职人员。
原本她还对邓小平说的“没什么可写”心怀不满,可是在此时她才真正理解了丈夫的工作性质。
由于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关键时刻,邓小平所在的一二九师又是中原的主力部队。所以无论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邓小平都要亲历亲为,有时候忙起来可能连吃饭睡觉的时间都没有。
看到这一切的卓琳,不但开始体谅自己的丈夫,而且也尽自己的可能关心着他的生活。不过卓琳天生是个活泼开朗,喜欢聊天的性格,对着这个老实木讷的丈夫,难免会有点腹诽。
但时间一长,卓琳从邓小平的工作能力和领导才能中看出了他的优点。对于一个做大事的人来说,或许自己用家长里短的话题同他聊天,同样是不合适的。
想到这一点,从此后卓琳也开始改变了自己常挂在嘴边的谈话内容。
思想上的改变只是个开始,在艰苦卓绝的对日战争中,卓琳也开始向一个合格的革命战士转变。在太行上的日子里,她学会了开荒,务农,挖野菜等活计。
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大学生,成为了双手粗糙的农妇。虽然身体上受了不少苦,可是卓琳的心中却对于革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她并没有因为自己的邓小平的家属而搞特殊化,反而因为是他的妻子在工作中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
革命伉俪
1949年10月,邓小平和二野主力挺进西南,开始了解放我国西南地区的战斗。因为卓琳的强烈要求,邓小平把她和孩子们安排到重庆居住。
当时的邓小平一家和刘伯承一家住在同一栋房子中,后来刘伯承一家搬走,换成了贺龙一家在此居住。
当时的很多干部进入重庆后,争相挑选更大更舒适的房子居住,但邓小平一家的作法,却给很多人上了一课。
对于物质生活的简单和务实,同样表现在邓小平在领导岗位上的所作所为。
他先是在干部中实行整肃运动,严厉处置那些改变革命初心,以权谋私和在经济,生活上不检点的害群之马。
这个行为让二野内部的干部作风为之一清,也为后来的我军横扫西南,乃至解放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卓琳作为邓小平的贤内助,同样在其他方面为他提供了支持。
当时的后方因为教育人才不够,所以卓琳主动请缨创办人民小学,为前方的将士们解除了后顾之忧。
对于自己的孩子,无论是邓小平还是卓琳,都抱着比较平和的心态。卓琳就曾对自己的孩子们说起,不求他们能够出人头地,只是希望他们能够靠着努力,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只要他们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作出应有的贡献,就是父母最大的安慰了。
在邓小平夫妇对孩子们的期望中可以看出,他们对于“平凡”的理解更加透彻。
1966年,在邓小平面临困境时,卓琳对丈夫展现出了十足的信任,也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
邓小平在后来曾经被派到其他的工作岗位上。除了基层工作以外,他还做过农民,工人等工作。
在这个时期,卓琳一直不离不弃的跟在他的身边,照顾着他的身体也支撑着整个家庭。
但也正是在这个阶段,邓小平通过深入群众更加了解了中国人民群众的现状,也开始对中国的未来有了更多的思考。
1972年5月,周总理被诊断膀胱癌,对于国务院的工作虽有心却无力。在中央的一致意见中,邓小平可以接替他的工作。
1973年2月,在毛主席的指示下,邓小平走出了江西回到中央,成为了国务院副总理。
邓小平恢复工作时已经是古稀之年了,可他满怀雄心壮志:“我还可以干二十年!”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新中国开始了改变命运的关键历程。
在短短的数年时间里,卓琳陪着他走过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改革开放寻找合适的地点和契机。
在邓小平逝世后,卓琳对于前来送行的朋友和亲爱的同志们,只说了一句话:
“请你们像小平同志一样,时时刻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就是对他最好的缅怀。”
邓小平同志的一生,是饱经风霜又辉煌璀璨的一生。
改革开放、”一国两制“是他最显著的功绩,但恢复高考、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同样彰显了他的卓越。
而在这背后,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和不离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