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晴留给国人的印象往往伴随着腐败、黑暗、贪婪、自私等负面印象,民众总觉得华夏领先世界数千年后,在近代百余年落后挨打实在是可惜。因此,大家下意识认为如果没有清朝存在的话,华夏领先的历史会不会延续至今。至于清朝开疆拓土的历史功绩大家已经习以为常,毕竟似乎这应该是历史上大一统王朝基本操作吧。我们不是专家,只能从历史发展的细节粗略的模拟一下历史没有清朝情况下大概发展方向。
清朝崛起于东北,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从后金政权起家的大清王朝,在短短的20年就从奴隶制政权过渡到封建制国家清朝的建立。而入关后清朝在几十年间就在明朝政治体制的基础上,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前提下建立起了高度成熟的政治管理体制。客观地说,从西域外蒙西藏纳入直辖等很多方面清朝是有重大贡献的。下面我们推演清朝没能入关情况下历史的演变过程。
清朝没能入关的前提下发展成东北割据政权,中原王朝版图有可能没有这么大,面对列强可能更被动
假若清朝没有入关,那么已经在盛京建都且初步建立起了封建政治体制的大清就要在关外发展了。关于大清不入关的发展我们在前文中曾经做过详细推演,最理想的有可能发展成横跨亚洲、美洲的帝国(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找看看)。此时的明朝版图除了两京十三省外就没有其他地方了,漠北的喀尔喀蒙古、西北的瓦剌部、西域的叶尔羌、青藏高原的各部只能游离于末代王朝之外了。
如果按照历史的关系,西部这些地区最有可能形成大清和准噶尔角逐的局面。没有富庶中原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大清是否还能战胜准噶尔不得而知。西北和漠北从唐朝以后的大部分时间都不在中原王朝版图范围,当然元朝除外。因此如果清朝不入关的话,末代中原王朝的版图最有可能形成的版图是类似隋朝的版图。失去了东北、西北、漠北和青藏高原这些战略要地的末代中原王朝发展到末期,在面对列强时可能会更加被动。
两千年的封建帝制具有强大的惯性,中原没有清朝也肯定会出现一个封建王朝;封建八股文束缚下,大概率依然会错过大航海时代和工业革命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标志着我国进入战国时期,也标志着我国开始向封建社会过度;到明朝末年,封建王朝的历史在我国已经持续了两千年,封建帝制已经非常成熟,强大的历史惯性让迭代政权大概率依然是封建王朝。况且以四书五经为考试范围、以八股取士为基础的官员选拔体制严重束缚了科技发展,况且既得利益的士绅集团享有不纳税的特权。在这种情况下,封建统治阶级主动放弃利益发展科技的可能性不大,没有科技的发展就不可能出现工业革命的出现。
我们再来看末代王朝是否能赶上工业革命原始积累的大航海时代?答案大概率是否定的。明朝末期,东南亚包括菲律宾在内已经被西班牙、荷兰等殖民者侵占。在明朝停止下西洋放弃对海洋的探索后,明朝的战船打造和远洋探索作战能力大幅下降,几乎到了距离近海舰队的水平(海盗除外);所以末代王朝参与到大航海时代的可能性很低。虽然隆庆开关保留了海外贸易的小窗口,但从这儿流入的财富只能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稳固统治的条件,而不会成为主动自我革命发展科技的资本。
王朝末期的被动改革过于依赖帝王个人的格局视野,庞大的利益集团及列强对于王朝的垂涎,这个王朝即便想主动实现自上而下类似明治维新的改革都不可能
当封建制度延续两千多年,那么从士绅阶层、帝王贵族甚至老百姓层面都习以为常了,尤其是当阶级矛盾没有激烈爆发的前提下更不会主动出现自我革命。欧洲工业革命连锁反应有两个前提:1、有新阶级出现发动革命,取得政权后经济迅速发展。2、有了样板效应,其他邻国才会积极效仿。而千年以来一直自我认为是洋洋上邦的中原王朝在这个阶段依然是这样的认知,自己的政治体制就是其他国家的榜样,否则哪儿来的那么多藩属国。此时冷兵器尚且占据主导地位,以兵马钱粮传统作战方式为主依然是封建王朝熟悉的作战方式。
封建王朝在垮台前缺乏壮士断腕、剜腐生新的决心和勇气,既得利益集团更加强烈地反对。所以即便是面对无可挽回的局面尚且要挣扎一番,主动实现自我革新根本不可能。至于是否可以像日本明治维新一样实行变法,纵横以为基本不太可能出现。首先帝王要有主动求变的格局视野,这是决策层;而且有一帮志同道合的大臣辅佐,这是执行层;第三外部环境允许,没有国外强权国家的反对才有可能。
所以即便出现第一第二,那么第三也不会成立。因为没有外部强权的入侵掠夺,统治阶层不会主动在阵痛前提下主动求变;而一旦出现列强入侵,他们肯定不会允许这个王朝通过革命发达起来,因为软弱稳定的封建王朝才能最大化地为他们创造价值。至于日本明治维新,那是英国出于制约沙俄扩张的需要才允许出现的;况且也只有小国才允许,因为一旦中原王朝这样的大国通过革命强大起来,就不是列强所能制约的。因此末代封建王朝最可能出现的局面还是类似清末的格局,在列强入侵情况下选找机会实现武力实现革命迎来新生。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你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