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悬疑古装剧《风起陇西》正在热播,三国时期的这一段历史,无疑是中国古代史中最富有魅力的篇章。
在这个风云聚汇,英雄辈出的时代。魏、蜀、吴三个国家的谋臣武将互相争斗,拼得你死我活的时候,活得最久的司马懿却黄雀在后地得到了天下。
有人说,司马懿是因为活得久,熬死了与他同时代的厉害人物,才在后来取得了天下。那么,情况真的如此吗?
生于乱世,足智多谋
司马懿出身世家大族,叔伯父兄都曾出仕当官,因为他和七个兄弟字中都有一个“达”字,在历史上合称“司马八达”,在三国时期,展现着各自的风采。
建安六年,郡中推荐司马懿为上计掾。当时曹操正任司空,听说司马懿的名声后,就派人去邀请司马懿来到自己的派府中任职。
司马懿见东汉政权已经被曹氏控制,不想在曹操手下当官,便借口自己有风痹症,身体瘫痪不能出仕。
心思多疑的曹操不相信,就偷偷派人在夜间去刺探消息,发现司马懿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像真染上风痹一般。
所以我们看到司马懿一开始为了回避曹操的征辟,在家里装病。哪怕是后来他当上了辅臣,在与曹爽争权时,他还是用装病这一招。司马懿不光擅长装病,他还故意假装与妻子不和。
《世说新语》中曾提到司马懿因为纳妾一事,与妻子张春华不和。张春华闹绝食,司马昭、司马师就和张春华一起绝食,这样司马懿才服了软。
曹操在世的时候,对他这种聪明人来说,已经察觉到司马懿“有雄豪志”,又发现他有“狼顾之相”,心里很忌讳。
所以对儿子曹丕说,司马懿不是甘为臣下的人,必会干预我们的家族之事,你自己要注意点。
曹丕不以为然,认为自己和司马懿关系很好,两个人互相谈心,总是维护他。
延康元年,能够压制司马懿的曹操去世,整个朝堂之上一片哗然,朝野危惧,司马懿奉命管理曹操丧葬诸事。
青龙二年二月,蜀国的丞相诸葛亮率军十万出斜谷伐魏。四月,诸葛亮至郿县,进驻渭水之南。
听闻此消息的司马懿率军渡过渭水,背水筑垒阻击。八月,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能与司马懿抗衡的外在威胁也没有了。
对于魏国内部,曹爽和司马懿一直是争斗的情况,甚至还装病不与曹爽正面对抗。
嘉平元年正月,魏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司马懿乘机上奏郭太后,请废曹爽兄弟。
于是,经过一系列勾心斗角的变化后,曹爽请免职,随曹芳回京。
曹爽一回府,便被司马懿派兵包围。曾与曹爽兄弟交情甚密的黄门张当在司马懿的严刑拷问之下,只得供称曹爽和何晏等人意图谋反。
司马懿得以谋反的罪名杀曹爽及其党羽何晏、丁谧、邓飏、毕轨、李胜、桓范等,并灭三族。
自此,司马懿一族在朝廷内部的威胁也正式被铲除了。
司马懿为了对抗曹家的力量,专门从寒门中提拔了邓艾、王基、周泰等人才,用来增加自己在朝堂上的势力。
在扳倒曹爽后,司马懿以剿杀,监禁的方式削弱曹魏宗室力量,为日后其子孙篡魏开晋打下坚实基础。
司马氏庞大的家族和他们的姻亲联盟,最后事实上控制了整个魏国。
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之子晋武帝司马炎受魏禅,给司马懿上尊号为宣皇帝。
能忍,才能活得更久
一个要成大事的人,能狠能忍。当上一时片刻的“乌龟”,又有什么要紧的呢?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小不忍则乱大谋。司马懿将这句话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一开始入仕到最后谋夺魏国大权,一路是忍与谋的变化。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身体状态每况愈下,追求速战速决的军事战略。而司马懿也明白这一点,耗得起。
对此,司马懿的应对战术就一个字——拖。据城不出,就是故意拖延不打,任凭诸葛亮如何嘲讽,他就是坚守不出。
诸葛亮很着急啊,他知道自己拖不起,就故意使用激将法,派人送了一身桃红色的女装给司马懿,借此嘲笑他畏首畏尾,连个妇女都不如。
收到了女装的魏军大营将士都快气炸了,但司马懿本人却不以为然。他淡定地取出那件质量粗劣的女装,套在了自己身上,连呼“合身合身”。
这件事在《晋书·宣帝纪》中也有记载,我们来看一下:
“亮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帝怒,表请决战,天子不许,乃遣骨鲠臣卫尉辛毗杖节为军师以制之。”
和演义描写不同的是,司马懿很生气,写信给天子要求决战,天子不同意。
但是奇怪的是,在战场上,作为大将有充足的权力,而不是一次战斗都需要去请求远在都城的天子做决定,这一来一回,半个月都过去了。
单纯的忍让并不会成功,在忍让中还有着敏捷的思维存在。哪怕是装作很生气的样子,司马懿还不忘问诸葛亮平日里的生活饮食怎么样,得出诸葛亮活不久的结论。
司马懿很怕,担心自己早死怎么办?所以在后面朝堂争斗之中,他也是能避免就避免,不能避免就先下手为强。
武功最高的有五个人,前四个都死了,那第五个就是天下第一。
结尾
司马懿的成功,占了天时、地利,人和。他的智慧与才华在三国群雄中,绝非最出色的几位之一,却是最能忍的。
司马懿拖死了所有的对手,可以窥见他真是一个很懂养生的聪明人。
胜利都只属于“最后活着的人”。所以毛泽东说诸葛亮不如司马懿,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