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李渊,大家应该都对这位唐朝的开创者相当熟悉。他出生于北周的一个显赫贵族家庭,并在年仅七岁时就继承了唐国公的封号,显示出家庭的背景与个人的前途都颇为光明。
在开元和黄年的交替之时,隋朝的权臣杨坚发动了叛乱,迫使当时的北周静帝让位,杨坚因此自立为皇,成为隋文帝,正式开启了隋朝的历史。《旧唐书》上记载:隋朝接受禅位,李渊被补为千牛备身,意指他被任命为皇帝的禁卫武官。此时年仅十六岁的李渊,尚未成年,但已因声望而备受瞩目,可谓少年得志,日子过得相当舒心。由于李渊的姨母是隋文帝的独孤皇后,而隋文帝恰好是李渊的姨夫,这层亲戚关系使得李渊在隋朝中受到重视。经过几番转任,李渊来到岐州、陇州、转谯等地担任刺史,经历了多种地方事务的洗礼,因而对治理国家的各类事宜逐渐熟悉。同时,他也在基层服务,深刻体会到当地百姓的生活状况。古语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些经历为他之后的称帝大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隋文帝在李渊的成长历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对他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位擅于相面的名人史世良曾经看出李渊的骨相不同寻常,预言他必将建立赫赫帝业,并劝诫他要自爱,不要忘记自己的身世。对于这样的话语,年轻的李渊心中大感得意,然而在君臣关系本就复杂的背景下,加上当时隋文帝治国有道,国泰民安,李渊并无谋反之意,此事便被他深藏于心。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杨广继位为隋炀帝,开始沉迷于享乐,漠视政事,这导致国家渐趋衰落,民众怨声载道,爆发农民起义,生灵涂炭之灾不断。李渊奉命镇压叛乱,他的势力也在此期间逐渐扩大,尤其是他的儿子们李建成和李世民,都是胸怀壮志的年轻英才,在他们的鼓动之下,李渊终于决定起兵造反,试图改变这种动荡的局面。
对于李渊来说,这是家族存亡与必须抓住机会的关键之战。他率领大约二十万的军队进攻长安,而守卫长安的隋军此时已然人心涣散,毫无抵抗能力,城池不久便被攻陷。为了赢得百姓的支持,李渊入城后便宣布废除隋文帝颁布的所有法令,随后立起隋炀帝之孙杨侑为名义上的皇帝,这样一来,李渊的叛变就显得合情合理,正当其时。次年夏天,隋炀帝在江都去世的消息传来,李渊随即废除了杨侑,自立为帝,并改国号为唐。
李渊能够推翻隋朝并登上帝位,自然离不开子女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支持,而我认为最为关键的则是隋文帝杨坚对他的培养。隋文帝十分器重李渊,使得李渊在每次朝堂会议上都暗暗记下文帝的治国策略,掌握国家治理之道。值得一提的是,隋文帝对李渊的特别关照,并非完全出于公事,其中还有私人情感的牵动。据说,李渊的母亲,北周时期的独孤家族庶女独孤曼陀,正是文帝心中最为爱慕的人。两人曾在孩提时代青涩相识,情谊深厚。不幸的是,隋文帝最终娶了独孤曼陀的妹妹,导致两人未能最终携手。独孤曼陀逝世后,隋文帝因而在李渊身上寄托了他对往昔岁月的无限怀念,从而默默助力于李渊的崛起,这也为唐高祖的诞生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