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晚期,国力日渐衰退,各种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在1851年爆发了金田起义。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从广西起义,迅速北上,攻占了武汉,然后顺江东下,最终攻陷南京,形成了与清朝政权对抗的局面。尽管清朝已经立国两百年,根基深厚,但为了推翻这个政权,太平天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力求团结全国百姓。
不可否认,太平天国的核心人物在初期的确非常有能力。他们先后发布了《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和《救一切天生天养中国人民谕》三篇檄文,直接指出清廷是满族所建立,是汉族人民的敌人,回顾历史,满洲入关时曾强迫汉人剃发易服,并在中原大地进行屠戮。而洪秀全自称是上帝派来拯救百姓的救世主。
这三篇檄文无疑是锋利的武器,直接揭示了清廷的致命弱点。它将华夷之辨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巧妙地挑起了满汉矛盾,同时通过宗教的包装,给百姓带来了一线希望。太平军的这些文告迅速引起了广泛关注,甚至一时间,清朝政权似乎无法有效回应。面对如此挑战,许多饱学之士的翰林才子,居然对这些来自“泥腿子”的攻击无能为力,只能默默承受。这一时期,正是清廷最为被动和脆弱的阶段,军事上的无所适从与舆论上的失声,使得悲观情绪弥漫整个社会,直到曾国藩的出现,才扭转了局势。
曾国藩原本因为丁忧在家,直到接到咸丰帝的命令,才和湖南巡抚张亮基一同组织团练。到1854年,湘军初步成型,此时的太平天国已经拥有了庞大的势力,形势严峻,几乎可以席卷全国。湘军在衡州集结,并于同年举行誓师大会,而在此大会上,曾国藩发表了极具震撼力的《讨粤匪檄》,成功扭转了当时的不利局面。
曾国藩深知,作战不仅仅是军队的作战,更是舆论的较量。太平天国高举民族旗帜,指责清廷是外族所建立,咸丰帝可能不以为意,但若无反应,必会给人以清朝无力的印象。面对太平天国的言论,曾国藩巧妙地没有直接与其辩论,而是选择了从更高的文化层面进行反击。洪秀全宣扬的是“外凡民之父皆兄弟,凡民之母皆姊妹”的平等观念,曾国藩在檄文中指出,这种观点实际上颠覆了中华文化两千年积淀的伦理结构。父子、君臣的礼节与秩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而洪秀全所提倡的,恰恰是对这些传统伦理的彻底摧毁。
曾国藩的论点表面上看似牵强附会,但实际上他打出了文化反击的王牌,指出太平天国不仅要推翻的是清朝政权,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石。毕竟,在那个时代,哪个普通百姓能接受父亲与儿子、丈夫与妻子平等的思想呢?如果太平天国胜利,中华文明的传统就会被彻底改变。
更为深刻的是,洪秀全宣扬上帝之名,本意是要突出自己的神权,但曾国藩巧妙地指出,上帝代表的是西方的文化,如果太平天国真的掌权,岂不是整个中国都要放弃儒家思想,转而崇拜西方的上帝?尽管清朝的统治仅有两百年,但儒家思想却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深植于每个中国百姓的心中,任何想要改变这种思想的人,必定会遭到百姓的强烈反感。
曾国藩在檄文中用力指出,太平天国如果推翻的是儒家文化,那才是真正的“夷狄”行为。而清廷虽由满族建立,但依然保有儒家文化的传统,捍卫着中国数千年的文明与道德。相比之下,太平天国的信仰转变才真正走向了“夷狄”的道路。
曾国藩的檄文中最为激昂的一段,是他激情澎湃地呼吁:“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这一段话不仅极力捍卫了中华文化的尊严,也激发了士人阶层的责任感,促使他们站出来为清朝辩护。
曾国藩巧妙地夺回了道德高地,并且成功控制了舆论。此后,清廷逐渐找回了自信,并依照曾国藩的思路进行宣传。可以说,湘军的建立及成功,背后有曾国藩的深谋远虑。咸丰帝任命了四十三位大臣组织团练,但只有曾国藩最终成功,这背后自然有其非凡的智慧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