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去世的消息传来,整个国家陷入了深深的哀痛之中。大将军陈平却依然在奔波途中,带着一个重要的犯人——舞阳侯樊哙,回京的路上。他此行的任务是押解樊哙回京,刘邦已经下令将他处死。这并非因为樊哙反叛了刘邦,实际上,他曾经在平定叛乱中立下赫赫战功。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令刘邦在临终时做出了这样决绝的决定?
提到樊哙,许多人首先会想到鸿门宴。正是这场宴会让樊哙名声大噪。当时,他只是一个曾以卖狗肉为生的普通人。鸿门宴上,他不顾项羽的气焰汹汹,勇敢地冲了过去,誓死保护刘邦的生命,表现出超凡的忠诚与勇气。这一举动也让他从此成名,成为世人皆知的英雄。樊哙的忠诚和勇猛,让他一直是刘邦身边的得力助手。但令人不解的是,刘邦在临终前为何还要下令处死这样一位忠臣呢?
根据《史记》的记载,刘邦临终前命令陈平替代樊哙,指挥军队,而他自己则在军中亲自处决了樊哙。那么,樊哙究竟做错了什么,导致他最终沦为死刑的牺牲品呢?
樊哙的实力和威望,正是他遭遇杀身之祸的根本原因。樊哙与刘邦的关系可追溯到他还是一个卖狗肉的小商贩时,两人便有了联系,且樊哙还是刘邦的妹夫。作为刘邦的亲密战友,樊哙在战争中屡立战功,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他的勇猛与忠诚使他在刘邦的军队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樊哙被称为刘邦的“左膀右臂”,他的力量甚至比张飞和许褚还要强大。然而,正是因为他手握重兵,刘邦才开始对他心生戒备。刘邦的心胸狭窄,特别是当他成为皇帝后,逐渐开始铲除那些曾威胁他统治的异性王。樊哙手握大权,在刘邦晚年时无疑已经构成了威胁。
刘邦对樊哙的怀疑,部分来源于他与吕后之间的关系。吕后是刘邦的皇后,且一直拥有巨大的权力。她曾为了自己的儿子争取太子之位,不惜使用极端手段。事实上,刘邦对吕后的野心有着深深的不满。历史上,吕后曾联合张良设计除去韩信,而她的这一行为,让刘邦对她充满了戒心。到了刘邦病重时,有人向他透露,樊哙可能会在刘邦死后推翻戚夫人的权力,协助吕后扶持自己的儿子上位。樊哙身为吕后的亲妹夫,刘邦认为他可能会做出叛国的举动。为了避免这种局面,刘邦决定在临终时亲自处决樊哙。
然而,樊哙其实并没有做出任何背叛刘邦的行为。事情的真相更为复杂,部分原因是卢绾的背叛。卢绾曾是刘邦的朋友,并与他有着深厚的私人关系。然而,卢绾在关键时刻背叛了刘邦,这使得刘邦更加对身边的将领产生了不信任的情绪。以往刘邦一直很信任樊哙,但卢绾的背叛让刘邦开始对所有手下的忠诚产生怀疑,甚至连一直以来深得他信任的樊哙,也一度被视为可能的叛徒。
刘邦的失望和恐惧影响了他对樊哙的判断。再加上吕后的政治阴谋,刘邦最终决定对樊哙下手。然而,樊哙在被囚禁的过程中,刘邦病逝。吕后随即将樊哙释放,并恢复了他的爵位与封地。尽管如此,樊哙心中或许已经对大汉王朝产生了深深的失望,丧失了对刘邦和朝廷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