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期,莱阳经历过金元以及明初的血腥统治后,社会逐渐趋于稳定,经济也有了很好的恢复和发展。
教育和文化进入中兴阶段,明嘉靖、隆庆年间,一批名士首开先河,相继进士及第,万历年间,12人中进士,天启、崇祯年间,莱阳两次一榜考取6名进士,科举文化达到鼎盛。
清初,经过“癸未邑难”重创的莱阳在经历短暂沉寂之后,再度强势回归,清顺治18年间,莱阳考取进士14人,康、雍、乾三朝130余年,又考取进士44人。
据统计,明清两代,莱阳共考取进士122名,居济宁、诸城之后列第三。
莱阳名士文化现象的出现是由众多因素促成的。
一、一众名师的呕心培养
说到名师,必先说宋继登。
宋继登,莱阳徐格庄村人。万历二十八年举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中年之后,宋继登赋闲回到老家,开门授徒,之后莱阳学子纷纷投其门下,开启了莱阳科举的第一个爆炸季。
宋继登的父亲宋兆祥是万历年间有名的塾师,集毕生之力教育后辈,广开学门,邑内学者多半为其门生,多有功成名就者。
宋继登的弟弟宋继澄早年组织海滨复社和山左大社,在崇祯中后期接替父兄主持家塾,三征不仕,终身教学。
宋氏父子被世人誉为当世“三苏”。成就以宋继登为最大。其弟子有宋应亨、张宏德、赵士骥、左懋第、姜圻、姜埰、崔子忠等人,而左懋泰、张允抡、张允捷、迟鑛、李岩、左其人、周伯达等先后中进士者也均曾在其门受教。另有弟弟宋继发、宋继澄及子侄宋琮、宋玫等。宋继登无疑是莱阳历史上杰出的教育家、一代宗师。
当时还有一大批有名的塾师活跃在各名门望族之中,如宋孟清、赵铉、宋肖、姜良士、张嗣谟、左英、张泽、孙豸、黄极、董献策、董应雷等。
正是这些名师的不懈付出,助推莱阳科举一步步走向巅峰。
二、大家族的文化积淀和求学门风
随着莱阳科举进入鼎盛期,莱阳出现了几大名门望族,以张、赵、左、宋、姜、王、周等几大家族。这几大家族科举经验累世传承,求学门风严谨,成为莱阳科举成就的一大特色,也造就了赵午彤、赵未彤兄弟“五子齐登科”、王垿父子“一门三翰林”等科场佳话及家族盛举。
莱阳科举应试的另一大特点是几大名门没有门户壁垒,许多名门子弟互相交换拜师。如宋继登门下有姜、董、左、张、赵等名家子弟。而宋继登本人则拜姜埰的祖父姜良士为师。姜埰、左懋第二人早年乡试屡考不中,后投宋继登门下,三年后双双中举,并联捷榜中进士。
另外,这几大名门之间还互相联姻,强强联合打造更强团队。
三、一批重视教育的县令
莱阳历史上有多名县令自身博学多识,非常重视教育。比如明初莱阳第一任知县贾则智到任后在安抚民众修举田舍、恢复生产的同时,立即着手开始改建学校,修整文庙,
洪武三年,莱阳教育史上的首位重磅人物隆重登场:莱阳训导咸惟一到任。
咸唯一祖籍金陵,元至正年间被授为莱阳训导,遇元末大乱不得归,在莱阳定居下来,明洪武三年再次被授予训导。咸惟一任职期间身体力行,亲授弟子,剖经解义,讲明伦理,对明初莱阳学风的恢复和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且深远的影响。
四、完善的教学场所
莱阳是胶东最早建书院的地区之一
,
书院作为地方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明清莱阳精英教育的崛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泮东书院之后,万历二十九年,时任知县蔡梦齐复建文院于署西。
清乾隆十七年,时任知县郝大伦于文昌阁西兴建了莱阳历史上的第二所书院--卢乡书院。
道光二十六年,知县张涵迁卢乡书院于宋琬故宅,道光三十年由知县凌泰磐扩建,作为县试场地,此后屡有修缮,先后成为莱阳官立小学、莱阳中学的校址,如今为莱阳市博物馆所在地。
《莱阳县志》关于知县建校修庙的记载:
嘉靖三十四年,知县牛山木修文庙、创建泮东书院。
万历二十三年,知县蔡梦齐建文昌阁于城东南隅。
万历二十九年,知县蔡梦齐复建文院于署西。
康熙四十年,知县赵光荣重修文庙。
乾隆十年,知县王业岦重修文庙。
乾隆十七年,知县郝大抡在文昌阁西建莱阳第二所书院:卢乡书院。
乾隆十九年,知县陈尧乌重修文庙、
道光二十六年,知县张涵在宋琬故居建卢乡书院。
五、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莱阳文化兴盛的两个阶段,皆是社会稳定、百姓生活相对富裕的时期。
明中期之后,随着几次大移民,人口逐渐增多,生产生活逐渐得到恢复,加上这一阶段大的战乱、灾难比较少,老百姓生活相对稳定,比较富足,成为文化教育发展的基础。
清康熙之后,开放海禁,胶东地区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市场流通和人员往来变得频繁起来,南方与北方的交流增加,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富有,思想日趋活跃,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六、士子们的努力
科举考试,金榜题名,不但是士子晋身的唯一通道,也是争得家族荣耀的重要途径。而且受整个社会发愤读书大环境的影响和家族的带动,众多莱阳士子埋头苦读,拼命一搏。
主观上的努力,成为科举成功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