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初历史上,郦食其这个名字代表着智慧和悲剧!
作为一个出身平凡的文臣,他凭借其非凡的谋略和雄辩的口才,成为刘邦攻城略地的关键人物。不仅在战略上提出指导建议,更在多次危机中以智慧取胜,甚至帮助汉军连下70余城。
然而,正是这位智谋卓绝的文臣,最终却遭到悲惨的命运,活活在烹油锅中结束波澜壮阔的一生,成为权力游戏中的牺牲品,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便是韩信。
那么,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郦食其是何许人也
秦末时期,郦食其是一位陈留县高阳乡的年轻士子,从小就酷爱读书精通经典,因家境贫寒而不得不谋生为小吏。
古代读书人有着天生傲骨,即便是身处困境郦食其的学识和气度却让人敬重,被县里人誉为“狂士”。
乱世中他见过很多义军起义,但在其眼中那些自命威风八面的军阀领袖不过是过眼云烟而已,简单而言就是不会取的最后的成功,直到沛公刘邦率领军队路过高阳,命运的车轮滚滚转动起来。
当时郦食其主动前去求见,周围的人劝告说:刘邦厌恶儒生,每次见到儒生他都会有失礼举动。
不过郦食其并不在乎,好似打心底认定对方会成功一样,一场“流氓之间”的博弈拉开帷幕。
郦食其径直前往刘邦的营帐,表示自己是来协助你讨伐暴秦的,侍者传达这个消息,刘邦对郦食其并不感兴趣,认为儒生只会唠唠叨叨而已。
郦食其并没有气馁,趁着侍者不注意假装发飙,拿起一把宝剑威胁道:我不是儒生,而是高阳酒徒,快点带我去见刘邦。
不曾想这一计谋奏效,刘邦听闻此人的行为举止也骇然一惊,觉得他或许不是一个普通的儒生,但也仅此而已。
郦食其初次见到刘邦,发现他是一副比较懒散的模样,而且还正在被两个侍女给他洗脚。
对于这样的轻视郦食其心中不满,但并没有直接表露出来,先是作了个长揖,随后便向刘邦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你是想要打败秦朝呢?还是想要帮秦朝攻打诸侯呢?
听闻此言刘邦大怒不已,自己打着的旗号就是“讨伐暴秦”,如今这个儒生居然来问如此愚蠢的问题。
郦食其并没有在意刘邦的态度,反而继续说道:如果你想要讨伐暴秦,就不应该以傲慢的态度对待一位长者。
刘邦有没有听懂他的话不清楚,但却改变对郦食其“腐儒”的看法,认为这个儒生与其它儒生不一般,随后穿好鞋子、衣服并邀请他上座,两人共同探讨未来大计。
现实中很多人将张良与郦食其相提并论,其实二人并不是同一类型的谋臣,张良侧重于战略方向,而郦食其更侧重于战术的执行,就好比秦国时期的张仪、范雎等。
郦食其为刘邦献上的是攻城拔寨之策,但他攻城拔寨的武器并非兵马,而是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用“巧舌如簧”四个字来形容他都不为过。
刘邦是一个流氓皇帝,郦食其又何尝不是一个地痞谋士,两人的相见宛若多年未见的知音。刘邦提供创业的舞台,而郦食其凭借着胆识和见识,为刘邦的崛起掏心掏力。
先入关中者为王
总结郦食其与刘邦合作的生涯,最直接、最有名的一件事情就是帮助刘邦“先入关中”,奠定后期与项羽逐鹿的正面旗帜。
秦朝末年,秦帝国内部乱象丛生政治腐败,赵高更是操纵朝政指鹿为马。
楚怀王组织起两支队伍分别从东部和南部攻打关中,项羽军团从函谷关(北线)攻打,而刘邦则从南向北进攻,二人合力攻向秦帝国的都城咸阳。
楚怀王还定下一个计策,即“先打入关中的人就是关中王”,说白了谁打下咸阳那一块土地就是谁的。
怀王定下这个计策并不是为了帮助项羽平定秦朝,而是排除他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亦或者说不愿项羽的势力进一步壮大。
曾支持熊心登上王位的项梁已经去世,但项氏集团的影响力仍然强大,项羽被派往北线面对的是秦军强大的主力军,而刘邦则被安排在南线。
项羽其实也意识到熊心的策略,但他过于自信认为自己足以应对任何挑战,心中十分不屑于这种政治游戏,大方案定下来后带领军队直逼关中,巨鹿之战让秦军元气大伤。
前方是强大的项羽,后方是昏庸的秦二世,秦将章邯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关键时刻秦二世还误以为章邯有叛变之心,在这种压力下,章邯不得不投降项羽。
这个时候项羽若是直接入主关中,或许就没有刘邦什么事情了,然而他却做了一件毁名声的事情。
居然在新安南坑杀投降的二十万士兵,导致整个关中“闻项色变”,纷纷采取最强大的抵抗手段。
再来看看南线刘邦,他并没有遇到像项羽那样强大的对手,但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南线的秦军虽然势力微弱,可刘邦的整体实力也不强,只能在陈留一代磨磨蹭蹭,遇强则退、遇弱则进。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郦食其找来了,有些时候行动胜过无数言辞,郦食其没有在刘邦面前夸奖自己多厉害,总结起来就说了一句话“我能带你先进入关中”。
说干就干,第二天他只身进入陈留县城劝降县令,县令自然不是不同意,于是郦食其联合自己的好友直接杀死对方,就这样刘邦不费吹灰之力获得一块土地。
之后他又采取同样的办法,先后帮助刘邦拿下宛城、峣关,一路前进直至武关,过了这一关咸阳城便在眼前。
郦食其同样是一个人进入武关劝降,其实以武关的险峻刘邦那点兵力想打下来难如登天,可项羽在新安南坑杀20万秦军的事情让人吓破胆。
秦朝注定是要覆灭的,与其投靠项羽生死不知,还不如投靠刘邦,最起码能够保全一条小命。
这一次游说郦食其没费多大的力,便为刘邦拿下武关,大军一路向咸阳推进率先进入关中并接受子婴的投降书。
如何来形容郦食其呢?刘邦能够率先进入咸阳,他绝对是头号功臣,称得上是汉军阵营中第一纵横家、外交家,比陈平那种阴谋小道的智慧要高明得多,比张良的智谋更实用。
凭一张嘴拿下70余城,却被韩信坑死
郦食其的巅峰曾靠着一张嘴为刘邦拿下齐地70余座城池,但巅峰时也是他传奇的落幕!
公元前204年汉与楚争霸渐入高潮,郦食其向刘邦建议攻占荥阳,控制重要的敖仓粮库,并扼守成皋这一战略要地,如此便可以控制太行山脉和白马津渡口,确保汉军在地形和粮食供应上都占据优势。
这一战略规划的确巩固汉军的阵地,与项羽对峙的同时,也能够震慑周边的不稳定势力。刘邦和项羽在荥阳对峙时期,韩信则被派往攻打齐国,奈何却因种种因素停止前进的脚步。
齐国地理位置险要且资源丰富,如果硬攻必然损失惨重,但如果不拿下这个地方汉军就很难击败楚国。
关键时刻同样是郦食其自告奋勇,请求前往齐国进行和平的游说工作,刘邦对此也感到十分欣慰。
郦食其到达齐国首都临淄迅速请见齐王,见面后也没有过多的寒暄,直接在大殿上询问齐王的态度,大致意思就是:你看好霸王项羽,还是看好刘邦啊!
齐王既不想得罪项羽也不想得罪刘邦,郦食其则抓住机会阐述汉军一方有什么优势,若是你投靠刘邦最起码不会有生命危险,而项羽却曾坑杀过20万秦军,还杀死了楚怀王熊心。
想当年,刘邦先入关中本就应该是关中王,我们也是站在正义的一方,总结下来就一句话齐国归降汉朝能够避免灾难,若是投靠项羽只有死路一条。
同一时间,齐国外围还有韩信的大军不断威慑,最终齐王被郦食其的话语打动表达归顺意向。这个时候郦食其立刻向韩信传达消息,并要求他不要再对齐国发动攻击。
韩信最初的确接受了这个安排,可谋士蒯通却提出不同的观点,最要命的一句话就是:
他一个小小的谋士张嘴便拿下70座城池,你费了一年的功夫却只拿下几十座城池,会让人觉得他不如一个文臣。
韩信本来就是一个武将,深知和平手段虽然有效,但却没有铁血战争来得稳定,而且刘邦也没有给自己正式下达撤军命令,便决定趁齐国放松警备之机发动突袭。
很快韩信的军队向齐国发起全面攻击,齐国大军因心有懈怠被迅速击溃,当韩信临近临淄时齐王意识到被欺骗,愤怒地将郦食其捕获并问罪,认为他与韩信串通欺骗自己,最终将其投入油锅中活活烹死。
临终前,郦食其只留下了一句话:“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
事情发生后,为了大局刘邦不得不推卸责任至郦食其一身,这件事情虽然让韩信在军事上获得胜利,但也使得刘邦对他怀恨在心,为后来两人的矛盾埋下伏笔。
与此同时,通过阴谋手段拿下齐地短期内取得了成功,但长远来看却损害刘邦的声誉,以至于后期战乱依旧再起。
多年后刘邦击败项羽,大封诸侯之时念及郦食其的忠诚,赐给其子封号,之后因忌惮韩信的才华与功劳将其杀害,也算给郦食其报了仇。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