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开国皇帝当中,朱元璋的出身最为草根,小时候靠给地主家放牛为生,后来又去皇觉寺当了和尚,还一度外出讨饭,尝尽了人间冷暖。苦难的生活虽然磨练了朱元璋的意志,但他的性格也因此变得敏感和多疑,这也为他日后大杀功臣埋下了伏笔。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
之后朱元璋开始论功行赏,不少人都获得了公侯的爵位,其中包括徐达、常遇春、汤和、李文忠和李善长在内的34人被钦定为开国功臣。那么如何对待这些跟随自己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开国功臣呢?朱元璋并没有像赵匡胤那样让这些人交出兵权当一个富家翁,而是选择了向刘邦学习,对这些人举起了屠刀。
到最后,这34名开国功臣当中,仅有汤和、郭英、耿炳文和刘伯温幸免于难。其中汤和与耿炳文都因为夹起尾巴做人幸免于难,郭英因为战功大,妹妹又是朱元璋的爱妃也保住了性命。那么刘伯温是如何逃过一劫的呢?在朱元璋的谋士当中,刘伯温是最有才学的一个,他是元末的进士,还在元朝当过官。
投奔朱元璋之后,刘伯温就成了他的军师,类似于刘备身边的诸葛亮。朱元璋之所以能够先后灭掉陈友谅和张士诚等人,刘伯温功不可没。尤其是在鄱阳湖和陈友谅决战时,刘伯温更是发挥了关键作用,如果不是他一再力谏,朱元璋就可能放弃应天逃跑了。后来朱元璋在评价刘伯温的时候,把他比作了汉初的萧何。
在民间,人们对刘伯温的评价更高,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之说。但朱元璋称帝后,只封了刘伯温一个诚意伯,爵位远远低于李善长。就在众人都幻想着日后安享荣华富贵的时候,刘伯温却以身体欠佳为由告老还乡了。他饱读史书,知道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加上朱元璋又是敏感和多疑的性格,因此刘伯温才选择了急流勇退,以求自保。
回到老家后的刘伯温绝口不提朝政,也谢绝了当地官员们的看望,一心只想安度晚年。但刘伯温的才华太大了,他待在老家朱元璋不放心,于是就派了使者请他进京。刘伯温已经猜到了朱元璋不会轻易放过自己,就和家人一起演了一出戏,用假死骗过了使者。朱元璋得知刘伯温去世后,长出了一口气,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不料几天之后,朱元璋的疑心病就犯了,怀疑刘伯温是假死。于是就带了几个随从,乔装打扮之后前往刘伯温的老家青田一探究竟。这天中午,朱元璋一行人在距青田不远的一个破庙里歇息,突然发现墙上有一幅画,画的是一个背着布袋化缘的和尚,而且旁边还配了四句诗:大千世界正茫茫,何必收拾一袋藏?古来多少英雄辈,得道多助失道亡!
这字迹朱元璋太熟悉了,一看就是出自刘伯温之手。看看背着布袋化缘的和尚,再品品这四句诗,朱元璋明白了刘伯温的苦心,他这是要彻底归隐,不会再对自己有任何威胁了。这下朱元璋彻底放心了,很快就带着随从返回了京城。刘伯温靠着一首诗逃过一劫,这首诗也很快流传开来,特别是最后两句,几乎人人会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