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的局势愈发危急,但它迎来了重组,这一重组使得新四军的发展速度得到了显著提升。尽管人员的变动不大,从8.8万扩展到9万,数字的变化似乎不显著,但在编制方面却发生了较大调整。重组前,新四军仅有六个支队,而重组后的新四军已经拥有了七个师,每个师的实力都不容小觑。那么,在七个师中,哪个师的战斗力最强呢?这个问题引发了很多人的好奇心。
新四军成立于1937年12月25日,起初其规模仅为1.08万人,军中共有四个支队。第一支队的司令员是陈毅,副司令员为傅秋涛;第二支队由张鼎丞指挥,副司令员是粟裕;第三支队由张云逸担任司令员,副司令员是谭震林;第四支队由高敬亭担任司令员,杜平担任副司令员。刚成立时,无论从人数还是战斗力来看,四支队都是最强的,因为四支队拥有三个团,数量上领先其他支队,且它的人数也是最多的。而且,高敬亭是一位极具指挥才能的将领,他带领四支队取得了不少胜利,毛主席也曾对此表示高度赞扬。
遗憾的是,高敬亭后来因政治原因被错杀,这一事件导致了四支队内部出现了许多矛盾,也间接导致了新四军内部的分裂。四支队原本有7、8、9三个团,但在高敬亭的去世后,这三个团之间开始发生裂变,四支队因此被一分为二。为了维持四支队的编制,7团和9团继续留在四支队,而徐海东成为新的司令员。与此同时,8团被扩编并成立了新四军第五支队,罗炳辉成为司令员。至此,新四军的支队从四个增加到了五个。至于第六支队的形成,其实和彭雪枫这位英雄有着密切关系。彭雪枫原本是新四军游击支队的司令员,1940年2月,游击支队正式改编为新四军第六支队,至此,新四军的六个支队完成了改编。
然而,随着战事的推移,第六支队也经历了重要变化。很快,它与黄克诚、刘震领导的八路军主力合编,形成了八路军第四纵队,并在鲁西地区取得了辉煌战绩。后来,为了更好地发展,黄克诚等人将主力部队重新编成了八路军第五纵队,进驻鲁东地区,而彭雪枫则继续带领第四纵队在鲁西地区发展。
不过,随着皖南事变的爆发,新四军的前途再次遭遇重创。经过深思熟虑,组织决定对新四军进行重组,以应对新的挑战。重组后的新四军有四个师继承自原有的支队,而另外三个则是全新编制的队伍。以下是重组后的详细情况:第一师由原第一、二支队合并而成,粟裕担任师长,刘炎担任政委;第二师来源于原第四支队,张云逸担任师长,郑位三担任政委;第三师则由黄克诚领导的八路军第五纵队改编,黄克诚成为师长,彭雄担任参谋长;第四师由八路军第四纵队改编而来,彭雪枫担任师长兼政委,刘震担任参谋长;第五师源自李先念的豫鄂挺进纵队,李先念担任师长,刘少卿为参谋长;第六师和第七师分别由原三支队及无为游击纵队等队伍改编,虽然这两支队伍在战力上较弱,但仍然完成了编制调整。
如果排除第六师和第七师,从战斗力和人员组成来看,第一师无疑是最强的。第一师在粟裕的指挥下,表现卓越,战功显赫,因此成为新四军重组后的核心力量。与之较为接近的就是第三师,由黄克诚领导的第三师同样拥有不小的战绩,黄克诚等人的军事才能在战场上得到极大的体现,因此该师的实力仅次于第一师。
在人员组成方面,第一师依然占据上风。其三个旅分别由叶飞、王必成、陶勇三位著名的抗战悍将担任旅长,实力雄厚。而第三师的三个旅也不乏猛将,如彭明治、田守尧、张爱萍等,但与第一师相比,差距依然明显。综上所述,重组后的新四军中,第一师凭借卓越的战绩和精良的人员配置,毫无疑问是最强的,而第三师紧随其后,其他几个师的实力与这两者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