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怂恿胡亥篡位,矫诏诛杀扶苏,这一事件自古以来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政治丑闻,且常常成为影视剧的创作蓝本。例如,热播剧《楚汉》便以沙丘之变为开篇。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这场政变的真相可能并不像大家所想的那样,它或许恰恰是秦始皇的原意。令人惊讶的是,秦始皇所指定的接班人,很可能就是胡亥!
虽然这一观点目前仍存在争议,但近年来出土的《赵政书》竹简(学界称为“北大简”)等相关文献为这一新论点提供了支持。这些资料让许多学者重新审视这一段历史,并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秦始皇在沙丘生病时,确实曾决定将皇位传给胡亥。竹简中有类似的记载:
“(秦始皇)对左右大臣说:‘我忠诚的臣子们,你们的议论我已听取。’丞相李斯与御史去疾慌忙跪下,恳求道:‘如今道途遥远,皇命已近,群臣担心大臣有异动,请立皇子胡亥为继承人。’皇帝答道:‘可。’”
北大竹简《赵政书》现存五十余枚,总字数约1500字,主要记载了秦始皇去世至清朝灭亡的历史,其中涉及秦始皇、李斯、胡亥等人物的言行。根据学者的考证,这些竹简的年代可能早于西汉,并且比司马迁所著《史记》要早。
不过,关于这些竹简的性质,学术界仍然存在争议,因此不同学者之间对于其中的记载也持有不同意见。但这些文献的出土,无疑为我们重新研究胡亥继位的历史提供了新的证据。
根据《赵政书》的记载,秦始皇在第五次巡游时途经今日的河北邢台突发重病。那时,李斯等大臣陪伴在侧,秦始皇在保持清醒的情况下,召集他们商讨继承人的问题。事态紧迫,李斯等人建议立胡亥为继承人,以平息当前的局势,而秦始皇也同意了这一建议。
从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出土的秦二世胡亥“奉诏登基”的文告来看,赵政书中的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佐证。文告中提到胡亥是按照秦始皇遗诏继位的,这一信息与《赵政书》的记载形成了交叉印证。
然而,我们至今仍未发现秦始皇遗留下来的遗诏内容。尽管《史记》中提到赵高和胡亥“矫诏”,以及秦二世元年颁布的文告中称自己“奉诏”,但关于这份遗诏的具体内容仍然是谜。因此,现阶段的一切推测还只是猜测。
无论秦始皇的遗诏内容如何,李斯在其中的角色依然值得探讨。从《赵政书》的记载来看,秦始皇临终时曾询问谁可以继承大统,李斯当即建议立胡亥。而在《史记》中,面对赵高和胡亥的矫诏,李斯并没有明确反对,甚至在其中起到了参与作用。那么,李斯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选择呢?
可以肯定的是,李斯忠诚于秦王。李斯的崛起得益于秦始皇的赏识,而他本人也为秦国的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考虑到这一点,李斯所做的每个决定,都应当是在权衡了利弊后作出的。
秦国在灭六国后并未稳固,此时秦始皇在沙丘重病,形势危急。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迅速稳定政局,选定继承人。扶苏远在边疆,而胡亥近在眼前,李斯自然看出谁更适合继位。因此,他并未在此事上模糊不清。
其次,尽管赵高和胡亥可能采取了矫诏的手段,李斯也未能采取反制措施,甚至无法揭露这一阴谋。假如他此时站出来揭露胡亥的篡位,那必然会引发全国的动荡。
因此,从当前学界的研究来看,秦始皇可能真的是打算将皇位传给胡亥,而非如司马迁所述,赵高和胡亥“矫诏”篡位。如果这一推测成立,那么沙丘之变这一历史事件或许就不存在了。当然,即使如此,李斯支持或默许胡亥继位,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只不过,胡亥的残暴统治,或许是李斯至死未曾预料到的结果。
主要参考资料:
1.《史记》;
2.赵化成:《北大藏西汉竹简简说》;
3.孙家洲:《兔子山遗址出土与纪事抵牾释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