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上最令天下震惊的事件之一,便是著名的“玄武门之变”。这场政变至今被人们讨论不止,史书上多有记载,内容大概如下:太子李建成本质上是个无能的草包,才干与威望都远不及其弟李世民,因此李建成一直对李世民心生嫉恨,想方设法要除掉这个强大的弟弟。于是,李建成与李元吉联合起来,一方面排挤李世民,另一方面暗中策划刺杀他。面对危机,李世民不得不采取反击,在玄武门发动突袭,成功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为自己保住了性命。
然而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李建成和李元吉在玄武门事变爆发时显然毫无防备。当他们进入临湖殿后才察觉到异变,准备急忙回宫撤退,却恰巧碰上李世民,未能逃脱。李元吉试图用弓箭射击李世民,却没有成功,反被李世民反击,最终在一场混乱中,李建成被李世民射杀。李世民的精准出现与极为机敏的反应,表明他早已策划了这一事件,而李建成与李元吉五个儿子的命运,也在这一日成为了牺牲品。
然而,玄武门之变并未因此结束。李渊作为唐朝的高祖,这时正与裴寂、陈叔达等人一同泛舟海池,悠然自得。就在此时,尉迟敬德带领一队满身是血的兵士闯入,急忙告知李渊:“秦王已自立为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讨伐,怕动扰陛下,特遣臣来守卫。” 李渊的政治命运也开始发生剧变。
玄武门的位置很特殊,太极宫的北门便是玄武门,东宫也在太极宫东边。李建成常走的路便是出东宫,经过玄武门再往南,直接进入太极宫。这条路线是他日常见父亲李渊时常走的捷径。
尽管后世的史官和朝臣试图掩盖真相,却在隐瞒过程中画蛇添足。如果当时有宫女、太监或侍卫目睹了事变,他们会不会立即将消息送至李渊耳中?答案显然是肯定的。如果李渊得知此事,难道还会继续安然泛舟?因此我们可以推测,玄武门之变时李渊早已陷入困境,甚至已不再拥有任何自由。然而,史官却不敢记载这一点,因为这意味着李世民实际上是“囚禁了慈父于后宫,甚至有弑父之心。”
面对李渊的处境,他的忠诚大臣陈叔达等人建议李渊立即立李世民为太子,李渊在无奈之下,只得让人写好诏书,宣布退位,开始过上了“太上皇”的生活。
虽然李渊成为了太上皇,但他依然有不少心结未解。甚至李世民没有主动腾出“皇帝办公室”——太极宫,继续让李渊在其中吃喝住,造成了不少不便。李世民最终只得在偏殿办公,时间久了,两人间的关系愈加紧张。
在贞观二年,京城遭遇了久旱,古人往往认为天灾与皇帝的德行有关系。一天,中书舍人李百药上奏称:“太上皇府内的宫女太多,白白浪费粮食衣物,且积累了阴气,导致了此次干旱。” 李渊听后大感错愕,没想到连这两件事都能扯上关系。奇怪的是,李世民却对此上书表示高度赞同,并立即下令,宣布太极宫内的大部分宫女都可以回家结婚。
这一命令让李渊的宫廷变得空荡,身边的侍从一瞬间消失,李渊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他意识到,自己的儿子李世民已经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意思。史书上记载:“高祖喜爱弘义宫的山林景色,迁居此地,改名为大安宫。” 其实弘义宫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风景,且原本是李世民的秦王府,规模并不大。
随着李渊被迫退位,李世民继续展示了他的权力,甚至屡次侮辱他的父亲。贞观三年,李世民以裴寂涉嫌贪污为由,将李渊的至交好友裴寂流放至静州。裴寂不愿离开,知道李渊孤独的心情,但最终未能阻止李世民的命令。李世民的话语充满刺耳的讽刺:“你不过是依靠恩泽才得以成为大臣,纪纲紊乱,货赂公行,都是你造成的。现在我给你一个开恩,送你回老家。”
在贞观七年,李渊曾应李世民邀请一起欢迎少数民族客人。酒宴中,李渊感慨李世民的丰功伟业,然而李世民的一句话让李渊心情大跌:“当年汉高祖与太上皇也在这里喝过酒,我不会跟他一样。” 这一句话,无疑让李渊心中满是愤怒与屈辱,因为李世民无疑是在间接讽刺他。
李渊最后的日子充满了寂寞。李世民的嘲讽与侮辱让这位曾经雄心勃勃的帝王,深感自己的失败。直到贞观九年(635年),李渊在遗诏中宣布,自己死后,李世民将掌控一切,李渊的葬礼也从简而过,仅用四个月完成了陵墓建设,且并未使用石料,仅以封土为墓。
李渊的晚年虽然衣食无忧,但却始终充满了孤独与怨气。他的一生,无论从哪一角度来看,都在与李世民的权力斗争中,留下了难以抚平的伤痕。而李世民的一生,则是在面对父亲的不公与轻视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