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76年,一份关键的奏疏送到了晋武帝司马炎的手中,最终,这份奏疏上的战略帮助西晋完成了三国的统一。两年后,西晋成功一统天下,而这份奏疏正是史称《请伐吴疏》,其历史地位仅次于诸葛亮的《出师表》。上奏此疏的正是羊祜——羊叔子。
世家出身,龙门之臣
羊祜出生在公元221年,来自泰山的羊氏家族。这个家族历代显赫,至少每一代都有两千石的高官,羊祜的家族已经延续到了第九代。可以说,羊祜一出生便是含着金汤匙的富贵之人。而且,羊祜的亲戚关系也非常显赫——他的姐姐羊徽瑜嫁给了晋景帝司马师,是历史上知名的景献皇后;他的姨妈是著名的蔡文姬;而更令人吃惊的是,他父亲的前妻竟是孔融的女儿,那个因“让梨”而成名的孔融。因此,作为一个身世显赫的“富N代”,羊祜的生活可谓锦衣玉食,不仅身世卓越,他本人也拥有一副出众的外貌,高达1米86的身高,儒雅的气质,才智出众,成为了相亲市场上的热门人选。最终,夏侯氏家族看中了他,将他娶进门。羊祜还未开始大展宏图,便已经成为了曹魏的贵婿。
如此的家世背景,本该出仕一切顺利。然而,羊祜并不急于入仕。四次州官的征召,五府的邀请,他统统推辞。即便当时权臣曹爽亲自征召他,羊祜依然婉拒:“我不会为曹家效力的,因为你们曹家杀了我父亲前妻一家,用的是刑名法术治国,我这儒学门生怎能为你们效力?”他坚定支持司马家族,决心为司马氏效命。正当此时,羊祜的母亲和兄长相继去世,羊祜因此守孝多年,彻底回避了当时的政治斗争。
后来,司马家成功打倒曹爽,掌握了国家的实权,羊祜随即被任命为秘书监,暗中帮助司马氏进行谋划。最终,司马氏得以取而代之,羊祜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从龙之臣”。
精心布局,伐吴之计
公元269年,晋朝灭了蜀汉之后,开始将目光投向了吴国。想要一统天下,必定不能放过吴国。然而,吴国不是那么容易攻下的。蜀汉经历了诸葛亮的六出祁山,最终才由于国力空虚被灭,而吴国的地理优势更为突出,拥有千里长江的天然屏障,且手下有大量精锐之兵。羊祜知道,吴国要打下并非一蹴而就,必须进行周密布局。
羊祜首先来到已经满目疮痍的荆州,面对破败的城池和即将耗尽的粮草,他迅速着手恢复当地经济,实施屯田,修复房屋,兴办学校,恢复生产。作为儒家子弟,他深知“文教兴邦”的道理。经过不到五年的时间,荆州百姓安居乐业,粮草充足,甚至还能偶尔举行野游,放松心情。
在此期间,东吴的百姓和将领们对羊祜的治理非常满意。羊祜不但与百姓们和谐相处,还以仁爱宽厚的形象赢得了当地人的尊敬。相比之下,吴国的孙皓愈发暴虐,令吴国百姓心生怨恨,纷纷倾向羊祜。羊祜逐渐赢得了民心,许多人开始暗中支持他,甚至提出投降的建议。
然而,羊祜并未止步于此。为了进一步增强军事力量,他暗中开始造船,为未来的战争做准备。这一切都在为最终的伐吴战争做铺垫。
最后的努力与未竟之志
公元274年,东吴丞相陆抗病死,孙皓变得更加暴虐。羊祜看到机会成熟,决定上奏《请伐吴疏》,直言时机已到,晋朝应当趁吴国内乱之际发动进攻。可惜,当时晋朝内部并非一片和谐。以贾充为首的政治派系认为,伐吴之功不应归羊祜,而是应归他们自己。于是,这项计划遭到了强烈的反对。再加上西北鲜卑部族的作乱,导致这一战略的实施被拖延了两年。
在这两年的时间里,羊祜两次上疏请求伐吴,但都未能成功。最终,羊祜因病去世。在临终之际,他将伐吴的重任托付给了张华,并依托自己生前制定的策略和打下的基础,最终实现了统一天下的梦想。
羊祜,名副其实的三国终结者,虽然未能亲自完成伐吴大业,但他为晋朝的统一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