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猛将各有千秋,他们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令后人铭记。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将中,徐晃的实力尤为出众,他与许褚、关羽、赵云、张飞、马超等一流战将交手过,且每一次都能全身而退,这足以证明他的战斗力非同凡响。那么,像徐晃这样一位强悍的将领,为什么会被孟达所斩杀呢?孟达又是何许人也,竟能战胜徐晃?这一切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徐晃:曹操阵营中的顶尖猛将
徐晃最早为杨奉手下,负责护送汉献帝。当时曹操正企图将汉献帝接入许都,双方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曹操第一次见到徐晃,便被他威武的气度所折服,内心暗暗觉得这个人定是个强者。这也反映了徐晃初登场时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力量与勇猛兼备。
徐晃与许褚激烈交锋过五十余回合,但未分出胜负,这让曹操看清了徐晃的真正实力,心生爱才之情,便开始称其为“良将”。不久后,在曹操的谋士斡旋下,徐晃决定离开杨奉,投身曹操阵营。
在曹操的众多将领中,许褚无疑是排名第一的猛将。至于第二名,由于曹操用人标准的不同,大家对这一位置的看法各异。若从出征频率来看,徐晃无疑稳居第二。曹操在对抗关羽的土山之战中派遣许褚与徐晃出战,而在白马之战中,徐晃同样亲自迎战敌军。此外,延津一战,徐晃与张辽共同出征,击败袁绍的大将文丑。从这些战斗可以看出,徐晃是曹操信任的核心战将。
徐晃频繁出征,意味着他不仅经常面临战斗的机会,更是在每次出征中争取立功的机会。曹操选用他,说明徐晃的战斗力在曹营内被高度认可,他的武力仅次于许褚,位列第二。
此外,徐晃与众多一流武将交过手,例如许褚、张飞、关羽、赵云、黄忠、庞德等。每一位都是战场上的顶尖强者,然而徐晃始终能够生还,并且直到三国后期仍保持着强劲的战斗力。若他实力不济,任何一位与他交过手的猛将,都能轻松取他性命。徐晃的出色战斗力,足以证明他的实力。
孟达:一个因心态失衡而走向歧途的将领
孟达原是刘璋手下的将领,后因不满刘璋的软弱,与法正一同投奔刘备。在刘备的麾下,法正被留在身边,而孟达则被派往葭萌关。随着法正的升职,孟达依然只是守关的地方武将,这使他心中颇为不满,渴望表现机会。然而,当张郃攻打葭萌关时,孟达不顾一切地出战迎敌,结果被张郃的军队打得惨败。张郃与徐晃的实力相当,因此孟达的战力远远不及徐晃。
尽管如此,孟达在随后的汉中之战中,和刘封一同表现出色,成功攻占了上庸等地,但在这一战中,他的部下不慎杀死了诸葛亮的姐夫,这使得他的功绩与过错相抵,最终也未能升职。孟达曾以为自己能够凭此大功平步青云,却发现自己依然被困在上庸这片偏远之地,心中愈加焦虑,不再努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孟达的心态变得急功近利。当关羽败走麦城,向刘封求援时,孟达劝阻了刘封未出兵支援。这一举动直接导致了关羽的惨败,最终导致关羽死于敌手。孟达的这一决定彻底激怒了刘备,刘备与关羽的深厚情谊使得孟达彻底得罪了他们。
孟达的所作所为,使得他在蜀汉内部的声誉彻底崩塌。诸葛亮对此极为反感,并视孟达为不值得信任的叛徒。于是,孟达最终投奔曹丕,在曹丕那里一度获得了较好的待遇。但曹丕死后,孟达在曹魏的地位再次尴尬,成为了无人重用的人物。
孟达为何能斩杀徐晃?
从两人的武力对比来看,孟达的战斗力显然不及徐晃。张郃与徐晃实力相近,而孟达连张郃也无法胜过。那么,孟达为何能轻易斩杀徐晃呢?
第一,孟达采取了突袭策略,使用弓箭偷袭了徐晃。如果孟达与徐晃正面交战,显然没有取胜的可能。而徐晃在轻敌的情况下,被孟达的暗箭射中头部,导致丧命。
第二,徐晃心急于立功,对孟达并未保持足够的警惕。他低估了孟达,导致在与孟达的对决中没能保持谨慎,最终给了孟达可乘之机。
第三,从《三国演义》小说的角度来看,这一情节是罗贯中为了增加戏剧冲突而特别安排的。历史上,徐晃并未在战场上死于暗箭,而是寿终正寝。因此,孟达能轻松斩杀徐晃的情节,并不符合历史记载。
结语
孟达暗箭射杀徐晃的情节,只能在《三国演义》中看到,因为这一事件与正史相悖。从演义中的描写来看,孟达的武力和战斗力远不如徐晃,若是正面决斗,孟达几乎不可能胜过徐晃。唯有采取弓箭偷袭,孟达才有可能成功杀死这位曹操阵营的顶尖猛将。值得一提的是,《三国演义》中,四大五子良将的死因,大多都与敌方的弓箭相关,这也是罗贯中用来增加戏剧性的安排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