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赵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资治通鉴·三家分晋》
春秋时期,智襄子曾是晋国士族中最为强大的势力之一,然而他最终却在韩、赵、魏三国联合的攻击下灭亡,自己也惨遭杀害,智氏家族在一夜之间彻底覆灭。智襄子的失败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那么,智襄子的灭亡究竟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智襄子,原名智瑶,字伯,是智宣子指定的智氏继承人。在当时晋国国君的权力逐渐衰弱,实权被智氏、中行氏、范氏、赵氏、魏氏、韩氏等六大家族掌握。随着权力的斗争,最终中行氏和范氏先后被灭,而剩下的智氏、赵氏、魏氏和韩氏四大家族,逐渐形成了新的权力格局。在智襄子掌权时,智氏已然成为四家中最为强大的。
智襄子聪慧且有胆略,智宣子临终时将智氏家族的命运交给了他。他当时希望智氏能够在智襄子的手中崛起,最终替代晋国成为一方霸主。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智襄子不仅未能实现这个愿望,反而使智氏家族步入了灭顶之灾。
通过阅读《资治通鉴》中智襄子最后失败的经过,我们可以分析出导致他败亡的原因,且从他的故事中,后世能汲取出两个重要的警示:
首先,做人不可过于嚣张;其次,做事要讲究善缘,切勿耗尽手中的善意。
智襄子的嚣张表现得非常明显。他依仗自己强大的家族背景,掌控大权后常在朝堂上肆无忌惮地压制君王,对所有的朝臣和贵族敲诈勒索,要求他们交出土地、财富与粮食。若是满足他的要求,便一切皆可商议;若是不答应,那就只有派兵讨伐。试想,在这种为所欲为的态度下,智襄子能有好下场吗?他无形中得罪了所有人,君王视他为逆臣,朝臣视他为敌人。即使在那个实力为王的时代,想要立足,不仅需要靠强大的军力,还要懂得经营人心,获得他人的支持,而不是制造敌人。智襄子一味地自高自大,却忽视了这一点,更重要的是,他的家族还未达到一统晋国的地步。
外有强敌窥伺,内有众多敌人盘踞,智襄子这种无法收敛的嚣张与高傲,最终导致了智氏的覆灭。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过度自信和目中无人往往会让人陷入困境,直到最终走向失败。
《资治通鉴》中有一段描述,揭示了智襄子行为的极端:
智襄子与韩康子、魏恒子曾在蓝台设宴,期间智襄子嘲弄韩康子,并侮辱了段珪。智国闻讯后,劝谏智襄子,“主不备难,难必至矣!”但智襄子不以为然,反而自信地回应:“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这段话显示了他极端的傲慢与不听劝告,认为自己是唯一的权威,任何人都无法挑战。
而智襄子的命运早已注定。自他成为智氏最高领袖后,便不断寻求通过武力与威压来解决问题。他要求韩、魏两国割地,二者满足了;但当他向赵襄子索要土地时,赵襄子予以拒绝。愤怒之下,智襄子联合韩、魏两国对赵国发起进攻。可这一战,不仅没有成功,反而导致了他自己被赵、韩、魏联合的力量所击败,最终身死,智氏家族亦遭遇灭顶之灾。
为何智襄子这样一个本有机会统一晋国的强势人物,最终却被韩、魏、赵三国联合击败?关键就在于他不懂得积累善缘、行善积德,过分依赖武力,并且自视过高。一个过于嚣张的人,往往缺乏善良之心,而没有善良的人,也无法避免最终的失败。
在现实中,无论处于何种地位,拥有多大权势,若过于迷信自己的力量,最终也会遭遇惨败。权力如同火盆,既能温暖人心,也能灼伤自己。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无数的教训,我们应当从中吸取智慧,谨记行善积德,不可过度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