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8月1日,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把广大国民从麻木中唤醒,并且表明势要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中国共产党联合意愿相同的国民党左派一起,在江西南昌发动了武装起义,由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均参与领导。
此次起义活动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从此拉开了我党独立领导武装革命和创建正规军事武装力量的帷幕。之后,“八.一”也被确立为中国工农红军和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而五个领导人也成了党和革命乃至新中国的中坚力量。那在起义时,几个领导人在军中的职务高低是怎么样的一个情况呢?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作为南昌起义的最高指挥者,周恩来在国军中不仅职务达到了集团军副司令级,其地位纵观全党全军都是无可比拟的。早在国共合作之初,他就被国民党本部任命为驻欧支部特派员及代理部长,负责主持国民党在欧洲的工作。
回国后又成为了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之后更是出任了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在东征军中同样出任总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在各个职位上都尽职尽责,为国军创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军事政治工作制度。日积月累,周恩来无论是在黄埔军校还是在国军中都逐渐建立起极高的个人威望,就连蒋介石对他都敬佩不已。
在南昌起义中,周恩来担任的前敌委员会书记。起义胜利后,周恩来跟着起义军按研究好的南下行动方案转移,转战各地。在后续战斗中起义军接连受挫,在撤离过程中周恩来不幸染病,一度高烧至四十摄氏度,以至于被人用担架抬着离开。
重病缠身之际,他仍然坚持要到海陆丰前线去发展队伍,最终遭到敌人重兵截击。之后,周恩来在高烧之中陷入了昏迷,这才被大家送至香港医治。
贺龙是南昌起义总指挥,同时也是国军中兵力最多的第二十军军长。二十军是贺龙在湘西、黔东一带亲手带出来的队伍。在其率领下,二十军从北伐战争之初仅一个师的规模发展到南昌起义时,已经成功扩编为一个兵强马壮的军团,称为推动南昌起义的重要力量。
在起义爆发时,贺龙还不是共产党员。身为国民政府实权派的高级军官,在起义中却能担任如此高的职务,足以看出我党对他的信任。而贺龙也没有让党和人民失望,在起义之后,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在国民党的高官厚禄,在瑞金通过谭平山和周逸群的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人民解放军奠基人之一,从此开启了他南征北战的革命征程。
同为正军级别干部,相比之下刘伯承的情况就稍显特殊了。南昌起义之前,刘伯承便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暂编十五军军长,也是我党在国军中第一个被任命为军长的人。但他仅空有军长之名,却无军长之实,手底下无一兵一卒。
原来早在一年之前,刘伯承便被组织安排到四川领导泸顺起义,以期策动军阀中有革命意愿的队伍参加革命,跟我们一起联合起来与军阀势力做对抗。可惜最后以刘伯承遭到刘湘大军的围攻而失败告终。正是在此时,刘伯承向武汉汪伪政府求援,结果光得了一个空头军长的任命,却丝毫不见援军踪影。
在接到南昌起义的任务后,刘伯承便辞掉了军长之职,前往贺龙部队协助其制定作战计划。起义时,他主要负责各部队之间的通讯和后勤等工作。起义胜利之后,刘伯承便被任命为参谋团团长,之后随着大部队南下广东。
部队受阻后,他又随着贺龙一起撤离,经香港到达上海。之后刘伯承又奉组织调派,从上海直接前往苏联进行军事学习。其学成归国后便一直投身于我党和我军的工作中,是我军重要奠基人之一。
叶挺当时虽然只是副军级,但是在南昌起义中,他被任命为前敌总指挥。虽然贺龙所部兵力最多,但是叶挺率领的独立团才是主力部队。叶挺是军中第一个接到起义通知的人,可见组织对他的重视与认可。
起义之前,叶挺只是一个小小的独立团团长。在攻打武昌的过程中,叶挺和其所率的独立团战功累累,他也凭借这些功勋荣升为24师师长兼11军副军长,独立团也改编成了25团。之后南昌起义时,叶挺带着24师和贺龙的部队一起,成为起义军的骨干力量。不论是他之前带出来的25团,还是之后带着的24师,在武昌起义中都有着十分亮眼的表现。叶挺也因此毫无争议地成为了我军的奠基者之一。
最后一位要说的,便是朱德朱老总了。虽然在建国后,朱德后来虽贵为十大元帅之首,但是在南昌起义之时,他只是南昌公安局局长和军官教育团团长,仅仅是个正团级别的干部,在起义时也不属于核心人物。
在朱德手下,只有五百余名警察力量。人数不多,但胜在个个都是革命意志十分坚定的积极分子。起义当天,朱德的任务是设法拖住滇军的几个团长,为起义争取时间。起义成功之后,他才升任第11军军长。
之后起义军陆续南下广东,朱德因为此前在滇军的经历而被派至前方为大部队开路。行至三河坝时,部队改为分兵行进,朱德奉命留下断后。不料,在他坚守三河坝的同时,起义军也经历了一场激战,部队也在战斗中被打散。
朱德突围后找不到大部队,只好独自带着剩余部队返回江西。一路上且战且退,队伍减员极其严重,从开始的三千余人到最后只剩了八百人左右。就在革命陷入踌躇之时,朱德当机立断,毅然带着部队转战湖南,与毛主席的秋收起义部队来了个“朱毛会师”,组建了红四军,为革命武装保留了火种,朱德也因此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红军之父”。
虽然朱德功勋卓著,但他却不争不抢,丝毫没有居功自傲。在南昌起义三十周年之际,《解放军日报》第一次对南昌起义做了一个正式的报道。在介绍指挥员的名单时,原本是“周、朱、贺、叶”的排序。但记者为了慎重起见,特意在发稿之前将名单交给这些领导人过目。
朱德看了名单之后,笑着说自己不应该排在前面,而应该排在叶挺后面,因为他当时只负责了一些后勤保障工作,没那么功劳。而周恩来看到之后,发现上面没有刘伯承,特地提起此事。他说刘伯承以参谋长的身份参加了南昌起义,功劳也很大,应该排在朱德后面。于是,南昌起义指挥员名单定为“周、贺、叶、朱、刘”并沿用至今,而他们的功劳也将随着这份名单永垂青史,激励着后辈奋发图强!